2020上半年来母婴店像渡劫一样,门店既要全神贯注深耕市场,还得提心吊胆店面上的宣传是否合规。其实除了线下,线上平台尤其是朋友圈,也不容松懈!近日,深圳监督管理局发布了《母婴店发了条朋友圈被罚2万元?》一文,又给母婴店销售敲响了警钟。
朋友圈变成“广告圈”,擦边宣传常出现
随着微信的发展,朋友圈已成为大众必不可少的社交工具,也因此成为母婴店日常打广告、做直播的绝佳阵地之一。不过,朋友圈看似是有一定封闭性的私域空间,但友情提示大家,当朋友圈变成广告圈后,已经进入《广告法》规定范围。不管是公众号发文、还是朋友圈图文,只图虚假夸张的广告很容易变成违法圈,甚至将惹上大麻烦。
图片源于网络
例如2020年6月嘉兴市市场监管局的执法人员就查处了一起微信朋友圈发布保健食品虚假广告的案件。一家母婴店的客服号发布广告称,自己店里的保健食品在“智力发育不良,生长发育缓慢”、“免疫力低下、易患皮肤疾病”、“味觉障碍、多动障碍”等方面有良好的疗效。最终,因为这条朋友圈,该母婴店被罚款2万元!
以上事件并非是个例,综合走访母婴店经历笔者发现,线下很多导购讲解越来越克制和理性,但一回到朋友圈,夸张和功能性描述又克制不住了。比如:
朋友圈由于用户属性暂时没能引起大家的重视,其实很多人都低估了有一些母婴店每天朋友圈夹带一些带有功能描述或者夸大产品功效的广告,日夜洗脑再加上二次传播其危害程度并不低。或许不少人都习惯了朋友圈这些广告的“刺激”,但常在河边站,很容易湿鞋,当打擦边球宣传成为一种习惯,商家的诚信成本就会岌岌可危。
私域社交圈不是法规真空区 ,哪些宣传的坑容易被踩?
近年来,门店从线下陈列宣传用语、导购销售用语规范到如今要求落实特配粉、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奶粉三区划分等行为可以看出,未来母婴用品的宣传还会受到更多更严格的审核。而朋友圈由于能即发即删,真的容易有“漏网之鱼”吗?已经受罚的商家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别以身试法。
图片源于网络
通过梳理近几年来母婴店因为宣传被罚的案件,笔者发现大部分母婴店大都是因为夸大产品功效,涉及疾病治疗功能,或是使用医疗用语、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而经过《广告法》、《行政处罚法》、《食品安全法》和2019年实行的《电商法》等法规规范,不只是奶粉、保健食品,更多母婴用品的宣传渠道都在被纳入监管范围,法外之地?不存在的。
画个重点,朋友圈的广告较为容易踩中《广告法》中指明的这些坑:
而且无证经营电子商务、发布虚假广告、售卖特殊商品、不正当竞争等都可能涉嫌违法,一经举报证实都会受到应有的处罚!此外,朋友圈等转发广告的行为也不能任性,有谣传、虚假夸张、违反广告法等这样倾向的广告,大家一定要谨慎辨别,别“无脑”转发。朋友圈转发广告软文,虽然并没有参与互联网广告经营活动,但客观上为互联网广告提供了信息服务平台,成为广告的发布者。所以转发者是依法承担《广告法》所规定的预先查验证明文件、核对广告内容的义务。
能成为市场的强者,“利”和“义”不会二选一
今年母婴市场行情算不得景气,在越来越激化的弱肉强食过程中,竞争也更加复杂化、隐蔽化。但规范、合法经营是门店销售的标准动作,也是市场发展的主旋律。就像往期文章里提及的,有业内人士表示:“全国大概有20万家母婴店,其中5万家尾部门店将被淘汰,渠道洗牌和转型的过程肯定会有阵痛,这是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虽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但不破不立,最后剩下来的只能是坚持专业并做的优秀的强者。”
图片源于网络
因此在笔者看来,母婴行业作为良心行业,从来都不能将“利”和“义”强行二选一,作为对接终端消费者的排头兵——导购们更需要时时刻刻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专业的业务水平和有效的需求沟通才是长久的维护客情之道!与其如履薄冰的做擦边宣传为日后“埋雷”,不如将心思花在不断修炼自己,提升业务水平,尽快适应市场改革,尽量缩短渠道转型阵痛期。
朋友圈并不是什么“法外之地”,也从来没有真正的法外之地。母婴市场大浪淘沙,没有过硬的本领,再多的宣传“花架子”摆在面前都是“玩火自焚”。总之,对消费者负责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母婴店一定要遵守法律法规,不能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利益。毕竟,一个行业如果没有好的竞争环境,那大家怎么能有更多更好的立足之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