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走母婴店和刷朋友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药食同源产品出镜率很高。
这些产品大多遵循中医养生和“治未病”理念,主要包括调理脾胃、止咳润肺、清热下火等方面,主打成分是大众认知度比较高的山药、鸡内金、山楂、蒲公英、金银花、枇杷、桔红等药食同源物质。
那究竟什么是药食同源?药食同源的产品到底怎么样?国家认可的名单又有哪些?
什么是药食同源?
其实“冬吃萝卜夏吃姜”,“菊花清火,枇杷清肺”这些耳熟能详的食法以及老年人天天挂在嘴边的食补膳补,年轻人喜欢的“保温杯里泡枸杞”等说法都是药食同源观念的体现,可以说药食同源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国人重要的养生理念之一。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一些中药材在民间往往作为食材广泛食用。而这种基于药食同源理论指导,在传统中医学和食疗学中使用的既可食用又可药用的中药材物质被称为药食同源物质。现阶段特指在我国《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以下简称《名单》)中规定的具有传统食用习惯,且列入国家中药材标准中的动物和植物可使用部分。
国家认可的药食同源物质有哪些?
由于目前网上关于药食同源《名单》的说法纷繁复杂,不好辨认真伪,因此营养智库特意为大家梳理出相关文件发布时间线并汇总名单:
1、2002年《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51号)中规定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一共87种;
2、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征求《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中将2002年第一版目录中的桔红和橘红合并,同时新增中药材物质14种,但由于该名单只是征求意见稿,截止目前并未正式发布,所以不作为名单所列物品可以使用的依据;
3、2019年国家卫健委第8号文件《关于当归等6种新增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公告》将当归、山柰、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茇6中物质加入到目录中,但仅作为香辛料和调味品使用。
综上可得目前确定在《名单》中的药食同源物质一共有93种,以下为具体名单:
注意:88-93所指6种物质仅作为香辛料和调味品使用。
另外,2020年卫健委发布《关于对党参等9种物质开展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党参、肉苁蓉、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山茱萸、天麻、杜仲叶等9种物质开展生产经营试点工作,四川等多地已经响应,内容拟包括食药物质种类、试点范围、风险监测计划和配套监管措施等。但需注意此9种物质均不推荐用于婴幼儿孕妇哺乳期等特殊人群。
同时大家也要注意各省市地方传统食用习惯的物质/地方特色食品中还有许多药食同源物质,这些物质多有地方标准,可能存在某种物质"此时、此地”可用,"彼时、彼地”不可用的现象。所以这些物质具体能否食用,以当地监管部门意见为准。
药食同源产品到底怎么样?
大众对药食同源理念接受度高,但对药食同源产品认知度不够:诸如大众熟知的养胃猴菇饼干,补血阿胶产品,清热解毒龟苓膏,儿童金银花露等都属于药食同源产品,只是这个概念以前并未着重提及。现阶段母婴门店也有众多涉及药食同源的品牌比如衍生、葵花药业、江中、英彤妈咪等,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在关注药食同源产品。营养智库认为本质上药食同源产品和营养品非常相似,一个是中式养生的理念,一个是西式营养的代表,两种产品都是希望扶助人的自愈力,让机体达到健康的目的。
药食同源产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中,既需要悉心培育,也需要严格监管。基于药食同源的产业起源比较早,基础理论深厚,应用历史悠久,大众观念接受度也高,属于上桌就拿了一手好牌。至于这牌怎么打,可以打成什么样,营养智库建议首先应该大力推广、弘扬药食同源理念,其次在药食同源产业快速发展之初就严格管理规范,把握好产品品质,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最后在产品销售时也不应过分夸大其功效,而是遵循药食同源“治未病”理念,给消费者推荐合适的产品,让这个民族文化传承产业能够健康发展。
之后营养智库也会对药食同源专题进行系列性科普,盘点门店药食同源产品,如果大家有任何关于药食同源产品的问题,欢迎在文末留言告诉我们,营养智库希望能为您创作有价值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唐雪阳,谢果珍,周融融,张水寒.药食同源的发展与应用概况[J].中国现代中药,2020,22(9):1428-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