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8日上午,中国儿童中心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联合发布《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发布会上,中国儿童中心主任苑立新介绍了全书主要内容,发布了总报告《立德树人 儿童优先 儿童事业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2020-2021年中国儿童发展现状、热点与展望》。
总报告指出,2020年-202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我国儿童发展和儿童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
一是儿童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健康管理政策推动作用明显。2020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5‰,婴儿死亡率为5.4‰,与上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13-22岁年龄段学生体质健康优良率从2014年的14.8%上升到2019年的17.7%,上升了2.9个百分点。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与2018年相比,总体近视率下降了0.9个百分点。
二是儿童教育深化改革创新,密集推出多项政策举措。截至2020年底,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5.2%,普惠性幼儿园占全国幼儿园的比例达到80.24%,有效缓解了“入园贵”“入学难”问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已经动态清零,教育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1.2%,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水平质量稳步上升,教育结构更加合理。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组织全国53万所各级各类学校、2.8亿在校生、1732万专任教师成功实现了“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经受住了新冠疫情的重大考验。
构建“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印发了有关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教育工作指导意见。全面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出台了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聚焦减负增质,纠偏教育错位,2021年7月,中办、国办发布“双减”意见,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落实教育保障措施,持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53014亿元,比上年增长5.65%。
三是儿童福利转向适度普惠,愈加凸显儿童优先理念。“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升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水平”专节中提出,加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机制。从2020年起,25.4万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首次纳入国家保障。
2021年4月,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印发《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儿童福利和保护的法律、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和经费保障等政策安排都有了历史性突破。
四是法律保护体系全面优化,开启未成年人保护新时代。《民法典》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理念贯彻整部法典始终。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今后我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指明了法治方向。《刑法修正案(十一)》对于情节恶劣的特殊犯罪行为将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到12周岁。修订后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处遇体系存在的空白。
社会广泛关注的儿童发展热点问题包括:脱贫地区儿童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胜利,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儿童生活提出新挑战,“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开始实施,“双减”政策助力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儿童友好城市和社区建设备受瞩目。
展望未来儿童工作,推动儿童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议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预防关口前移,构建多方健康联动机制。二是落实育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三是加快制度建设,完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四是优化成长环境,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五是加强网络保护,推动地方法规修订完善。
(文章转自:中国儿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