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区分牛奶过敏和乳糖不耐受?宝宝过量吃盐的危害?宝宝疝气、新生儿黄疸怎么办?

作者:涂宇露
2023-08-28

怎样区分牛奶过敏和乳糖不耐受?宝宝过量吃盐的危害?宝宝疝气怎么回事?新生儿黄疸怎么办?宝宝成长过程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爸妈的心,如何科学育儿?今天跟着粉哥一起来找找答案。


粉哥答疑2.jpg


怎样区分牛奶过敏和乳糖不耐受?


近年来,越来越多小孩子出现牛奶蛋白过敏或者乳糖不耐受,因两种反应的症状有交叉,对宝妈而言,很难准确判定。


一般来说,牛奶蛋白过敏和乳糖不耐受都可能导致宝宝身体的一系列不适,如下图所示,都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腹泻。当宝宝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又该如何准确判定呢?


微信图片_20230828104652.png

牛奶蛋白过敏属于过度免疫反应,婴幼儿配方奶粉以牛奶或羊奶为奶基原料,牛/羊奶中含有的αS1-酪蛋白、β-乳球蛋白等常见蛋白质,有导致乳蛋白过敏反应的风险;


乳糖不耐受是机体消化食物缺陷导致的,大部分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都含有大量乳糖,而部分宝宝肠道中缺乏乳糖酶或乳糖酶活性低不能正常消化乳糖。


微信图片_20230828104652_1.jpg

牛奶蛋白过敏包括IgE介导、非IgE介导、IgE和非IgE混合介导三种机制,其症状无特异性,常可累及多器官系统,如皮肤、胃肠道及呼吸系统等;而乳糖不耐受通常是由于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进入人体的乳糖不能被分解成单糖,导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某些特征。


从牛奶蛋白过敏和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可以看出,牛奶蛋白过敏更复杂,而乳糖不耐受多为消化症状,二者可能出现交叉的主要为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因此当宝宝出现上述交叉症状时,要综合两种反应的差异性症状进行判断。


要特别注意的是,腹泻本身也是宝宝常见的一种病症,因此宝妈要先确认宝宝是否只是一般性腹泻,再判断是否为牛奶蛋白过敏、乳糖不耐受或者二者兼有。



宝宝过量吃盐的危害?


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调料味,但对处在生长发育初期的宝宝来说,如果盐摄入过多,很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影响。那宝宝吃盐过量有什么影响?吃盐又有何讲究?


在解决上述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不同年龄段的宝宝每日的钠摄入量。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盐的摄入可满足人体对钠的需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宝宝每日钠的适宜摄入量:0-6月龄为170mg,7-12月龄为350mg,1-3岁为700mg,4-6岁为900mg。(注:1g盐=393mg钠)


0-6月龄宝宝,母乳和配方奶中的钠已经能够满足需求,不需要额外补充;


7-12月龄宝宝,可以从天然食物主要是动物性食物中获得钠,再加上婴儿从母乳或配方奶中获得的钠,可以满足每日钠的需求,因此不建议额外添加盐。


13-24月龄宝宝,开始少量尝试家庭饮食,可少量吃盐,建议添加0-1.5g盐,同时应避免选择高盐食品。


更多年龄阶段钠推荐摄入量及盐建议摄入量可查看下表:


微信图片_20230828104652_2.png

研究表明,过多摄入高盐饮食可能会导致宝宝偏食挑食。宝宝的味蕾很敏感,年龄小时口味偏咸,之后大概率也会越吃越咸,形成“重口味”饮食习惯,降低了对天然食物口味的接受度,从而导致偏食挑食。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过量吃盐严重时还可能会加重婴儿消化系统和肾脏的负担,增加儿童期及成人期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95%的钠由人体的肾脏排出体外,而由于宝宝的肾脏发育还不健全,不能充分排出体内过多的盐,进而会对肾脏造成伤害。


因此,当宝宝满6月龄开始添加辅食时,家长们不要过早给宝宝额外添加盐,满1岁时再开始尝试加盐,但也应注意不要过量。此外,家长也要尽量少用含盐量高的酱油、蚝油、豆豉等调味品,帮助宝宝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挑食偏食,健康成长!



宝宝疝气?


小儿疝气俗称脱肠,是小儿普通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疾病。男宝宝出现疝气的几率是女生10倍,尤其是早产儿,发生小儿疝气的几率就更高了。小儿疝气一般在小孩哭闹、剧烈运动、大便干结时,在腹股沟处会有一突起块状肿物,有时会延伸至阴囊或阴唇部位,有可能在卧床休息或睡觉后自行消失,但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厌食或哭闹不安。


当宝宝出现疝气时,家长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出现疝气,可让宝宝立即平躺,适当垫高下身,一般一会疝气就会消失;或用手轻轻地将肿块推回腹腔。


(2)如果有疝气的宝宝出现的“气囊”很硬,无法推回腹腔,又有呕吐、腹痛、发烧的情形出现,预示着小肠出现嵌顿,应立即就医进行手术治疗,避免因肠坏死导致败血症而危及生命。



新生儿黄疸?


黄疸指新生儿胆红素排泄代谢发生障碍后,血清中胆红素超量,引起皮肤、眼球发生黄染。黄疸可能影响宝宝营养吸收、损害宝宝神经细胞膜,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多发生在宝宝出生后的1-28天。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两种: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肝肠循环功能尚不完善,可能引致胆红素排泄障碍,但这种黄疸程度轻,先见于面部、颈、巩膜后遍及躯干及四肢,粪便呈黄色;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小于85umoI/L或每小时小于0.85umoI/L。持续1-2周会自然消退,个别宝宝可能持续至4周,无需特别治疗。


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有这几个特点:①发生在出生后24小时内;②黄染程度严重,胆红素增长速度快,譬如一天内全身均出现黄染反应;③持续时间超过4周,且可能反复出现。


新生儿黄疸不是病,大多数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且几乎所有新生儿都会出现黄疸,一般在出生后 2~3 天出现,4~5 天达到峰值,持续 7~12 天左右消退,不需要特殊治疗。


对于生理性黄疸,多数足月健康新生儿黄疸,只需要加强喂养,促进大便排出即可;对于病理性黄疸,如果黄疸出现得更早(出生后 24 小时内)、黄疸消退得晚(持续时间超过 2~4 周)、黄疸程度更严重,就要立刻带宝宝就医。蓝光照射、换血疗法等是治疗病理性黄疸的一般临床方法。


好啦,本期的粉哥答疑到此就结束啦!如果你还有别的疑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哦~如果想了解更多奶粉相关信息,可以上奶粉智库小程序查询哦,比奶粉,上奶粉智库



(责任编辑:利佳洵)

来自:奶粉智库
分享
0
相关文章
我要评价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用户评论
小程序
个人中心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