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配方奶粉通常呈现为乳黄色或乳白色。然而,当家长在打开奶粉罐或冲调奶粉时,如果发现其中存在其他颜色的小颗粒,往往会担心奶粉的安全性,以及是否还能继续给宝宝食用。
今天小库就来跟大家说一说,奶粉、奶液中的这些“小颗粒”究竟是什么。爸爸妈妈们赶紧收藏起来吧!
关于奶粉中的颗粒异物,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奶粉中本身的细小颗粒,包括黑色、黄色、红色、透明等,多因奶粉加工过程或者奶粉中营养成分的原因所致,不用特别担心。
基于这种不可避免的因素,国家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GB10765-2021)、较大婴儿配方食品(GB10766-2021)和幼儿配方食品(GB10767-2021)中明确规定焦糊粉的含量:不得高于12mg/kg。
即若家长购买1罐800g规格的奶粉存在的焦糖粒在9.6mg以内,都是符合国家规范的。
乳粉通过震动粉筛过滤后,将较粗的颗粒筛除,最后再进行包装。所以奶粉中偶尔出现几粒细小的焦糊粉是由于严加控制后的成果。
另一种是奶粉开罐后掉入的杂质,通常是小石子、沙粒、灰尘颗粒等,它们无法溶解到奶液中,且颗粒大小不均匀。
这类杂质通常是由于冲奶步骤不规范造成的,家长们可以想想平时在量取奶粉前是否洗了手,奶瓶、奶粉勺是否沾了异物,取用完奶粉后有没有及时盖上盖子等。
为了宝贝的健康,家长们在冲调奶粉前务必做好清洁准备工作,并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冲调,取用完奶粉后立即盖上奶粉罐的盖子,避免奶粉受到污染。
白色的细小颗粒
奶粉冲调静置后,如果家长发现奶液上有白色的漂浮物,可能是以下3种情况:
1、冲调后产生的小气泡
这是由于奶液接触空气而产生的。把冲调好的奶液静置,在液面可以观察到细碎的小气泡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些白色的小点或白色的漂浮物。
2、水温过高蛋白质变性
乳蛋白在水温60℃以上时易变性,形成白色的絮状物,一部分小片状的絮状物就漂浮在液面上,这种白点比较密集,冲调后奶粉挂壁也比较严重。在冲调时,使用40-50℃的水温来冲调奶粉可以改善这一情况。
3、未完全溶解的营养物质
部分没有完全溶解的白色奶粉颗粒,主要受冲调方式、原料的物理性状及工艺的差异性影响。奶粉中如果添加了含量较高的活性物质,如:乳清蛋白等,会出现溶解速度较慢,瓶壁、瓶底有白点的情况。这属于正常现象,不属于奶粉质量的问题。
掌握正确的冲调方法可以减少漂浮物的产生。
总之,当家长们发现奶粉中出现不明颗粒或者“异物”时,不要惊慌,积极咨询专业人士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