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喂动物肝脏补铁,又担心有毒、胆固醇高怎么办?

作者:小七
2024-10-15

家长们经常面临一个难题:他们了解动物肝脏是补充铁质的优质食材,但同时又忧虑,作为动物体内的解毒部位,肝脏可能累积了对孩子有害的毒素。


此外,有关肝脏胆固醇含量高以及维生素A可能过量的说法,也让许多家长在是否应该给孩子食用肝脏以补充铁质上举棋不定。


那么,除了动物肝脏,还有哪些食物同样能为宝宝有效补充铁质呢?让我们一同来探索吧!


富含铁食物大比拼

肉类>血类>肝类>海鲜


铁元素在食物中存在两种形式:血红素铁与非血红素铁。血红素铁主要源自动物性食物,人体对其吸收率较高,大约在15%至35%而非血红素铁则多取自植物性食材及乳制品,吸收率相对较低,大约在2%至20%。


鉴于血红素铁的优越吸收性能,动物性食品成为补铁的优选然而,在众多动物性食品中,哪一种更适合补铁?猪肉?鸡肉?还是牛肉?


肉类:山羊肉夺得第一名

建议6月龄+食用



红肉和白肉的铁含量之争中,虽然红肉普遍被认为铁含量更丰富,但实际上在除开铁含量最高的肉类外,两者的铁含量相当接近。


在红肉类别中,牛肉因其各个部位普遍含有较高的铁分而脱颖而出,羊肉的铁含量则略逊一筹。铁含量极高的山羊肉虽然营养价值高,但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脂肪和热量。相比之下,猪肉在这三种红肉中的铁含量最低。


在白肉中,火鸡腿肉的铁含量位居首位,甚至超过某些红肉;鸭胸肉、鹅肉的铁含量也不容忽视,而鸡肉的铁含量则相对较低。


那么,究竟是红肉还是白肉更适合补铁呢?


研究表明,在同等铁含量的条件下,红肉中的血红素铁不仅含量略胜一筹,而且吸收率也优于白肉。因此,红肉在补铁方面更为有利。然而,对于那些不喜欢红肉的宝宝来说,低脂肪且高铁的白肉同样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提醒一点:肉类中铁含量较高的部位往往脂肪较低,口感可能较为干硬。对于刚开始尝试肉类的宝宝,可以将其加工成细腻的肉泥。随着宝宝的适应和成长,再逐渐过渡到口感稍微粗糙的肉糜。


肝类:猪肝位于榜首

建议6月龄+食用



在铁的含量上,禽类的肝脏普遍高于畜类肝脏。从安全角度考虑,禽类肝脏中重金属积累的风险也比那些体型较大、生命周期较长的畜类肝脏要小。


因此,在给儿童选择肝脏作为食物时,优先考虑禽类肝脏,或者是将禽类和畜类肝脏搭配食用,以减少重金属的摄入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肝脏是动物体内的解毒和代谢器官,建议每周食用1至2次。最初开始时,每次给予宝宝5至10克即可,随后可以逐步增加到每次10至20克。


在初次给宝宝添加肝脏时,将其制成肝泥或利用料理机打成肝泥糊状,这样有助于宝宝更好地吞咽和消化。


血类:鸭血含铁量最高

建议6月龄+食用



动物全血是铁的一个非常好的来源,其铁含量与肝脏相媲美,而且相比肝脏,其重金属累积的风险以及胆固醇含量更低,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更安全的铁补充选项。


在各种血制品中,鸭血的铁含量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鸡血和羊血


在给宝宝添加动物全血时,由于市场上的动物全血在凝固过程中会加入盐分,建议等到宝宝满1岁后再开始添加。同时,在购买时,应仔细查看产品的营养成分标签,选择钠含量较低的全血产品。


海鲜:蛏子是高铁大户

建议6月龄+食用



水产品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还含有丰富的锌和DHA。人们常常忽略了它们也是铁的良好来源,特别是贝类,其铁含量在食物中堪称佼佼者


举例来说,蛏子肉的铁含量是猪肉的十倍,并且它的硒含量也相当可观,仅需50克就能满足1至3岁儿童一天的硒需求量。


尽管研究表明海鲜类食物中铁的吸收率不如红肉,但它们的铁含量优势明显。


宝宝在六个月大之后就可以开始尝试食用海鲜,初次尝试时,可以将虾肉和蟹肉磨成泥状,调成稀薄的泥糊,以便宝宝食用;贝类因为质地较为紧密,更适合切成小块。


海鲜类产品相较于其他动物性食品更易引发过敏。在添加海鲜时,要密切观察宝宝是否在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方面的反应,一旦发现问题,应立即处理并做好记录。如果有异常,建议在一段时间后再尝试。


总得来说,考虑含量铁量、吸收率、安全性等方面,宝宝补铁食物可按照下列优先级选择。


肉类>血类>肝类>海鲜


完全依靠食补,有时候铁的摄入量还是不足。特别是有些娃还挑食,营养更跟不上!



缺铁对宝宝的伤害不可逆,尤其宝宝日气色差、精神不佳,可以选择补铁剂高效补铁!


补铁注意事项Tips:

铁剂建议在午餐间或餐后服用

服用铁补充的同时应该多吃维生素C的食物,如橘子、橙子、柚子、猕猴桃等,可以有效促进铁吸收。

避免茶、咖啡、植酸干扰铁的吸收。如:菠菜、茶、牛奶等都不利于铁吸收。

补铁药物最好不要与其他药物同服,例如服用钙剂或锌剂前2小时内最好不要补铁,因为钙制剂会抑制补铁药物吸收。


参考资料:

[1] 孙长颢主编,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八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p181

[2] 杨月欣、葛可佑主编,中国营养科学全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p133,1118,133,130

[3] 杨月欣,中国食物成分表(标准版第六版第二册),[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9

[4]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来自:奶粉智库网
分享
1
相关文章
我要评价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用户评论
小程序
个人中心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