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的教培、房地产行业,到今年的互联网行业,“裁员”的巨浪一波翻滚着一波。年后,不少互联网大厂,如腾讯、阿里、京东、拼多多、有赞等都传来了裁员的传闻,在此大环境下,今年的“金三银四”也似乎遭遇了“寒冬”。而大厂裁员的背后,母婴行业亦需要注意这几点!
揪心,互联网行业大规模裁员
据相关数据显示,阿里巴巴有25万员工,京东有30多万员工,腾讯员工超11万,字节跳动员工超11万,仅4家互联网大厂员工就有超70万人,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对这波互联网企业裁员关注度这么高的原因之一。
据悉,自今年1月起,某社交APP上就不断传出有赞大规模裁员的消息,此后该消息越传越烈,甚至一度网传有赞裁员比例达70%。3月29日有赞财报发布,随后有赞CEO白鸦针对各方消息发表了一篇公开信,重点回应了亏损,并提及了裁员问题。在公开信末尾,白鸦提到将与“3000多有赞人”一起实现正向现金流目标。这一数字相较于2021年有赞财报提到的4494名员工相差450~1500人。
而关于腾讯此轮裁员消息,有社交平台传言称裁员比例为10%-30%,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与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是裁员重灾区。3月23日腾讯2021年财报发布,其中就提到要减少腾讯视频的财务亏损,改善云及其他企业服务的利润率,以及腾讯正在适应新环境,降本增效,聚焦重点战略领域,争取长期可持续增长等内容。
京东的一纸“毕业须知”和B站的bilibili毕业日,将裁员等同于毕业更是引发大众的热议。据网传消息,此次京东裁员覆盖业务线较广,京喜、京东国际、京东零售等多个板块都设置了裁员比例,大多在10%到30%之间,尤其是京喜部分裁员比例更高。
除此之外,阿里、字节跳动、叮咚买菜、快手、拼多多、百度、滴滴等也都或多或少的被爆裁员。当然,除了互联网行业,受政策较大影响的教培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裁员仍在继续,建筑、车企等各行各业也有不少企业大量裁员的情况发生。
这些方面值得关注!
结合当下市场以及各企业经营情况来看,这一波互联网裁员潮的原因,其实主要有这些方面:
(1)互联网风口消退,企业高速增长时代已然结束。
互联网行业的繁荣,其中企业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托中国的人口红利和科技红利,到如今“风口”效应已经凸显颓势,互联网企业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然结束,面对获客成本持续升高、利润增长减缓、业务单元冗杂等问题,降本提质增效成为当下发展的核心。
(2)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业务板块表现不如预期,甚至出现较大亏损。
很多企业会布局一些风口或者潜力板块作为第二增长曲线,以此来谋求企业更大增长,但成功与失败往往不一定,2020年因为疫情,短视频、直播、社群等的风口可谓迅速崛起,这也使很多企业加大了该方面的投入。
正如有赞CEO白鸦对有赞的亏损表示,2020年受益于宅家经济,电商、直播、短视频都获得了快速发展,这使得公司的野心和目标开始膨胀,并提出了“五年十倍,万亿交易额”的高速增长目标,随后公司为此大量投入、招兵买马。但随着占有赞近一半营收的快手业务调整以及线下门店复苏较慢,电商营收高增长不可持续的问题在2021年三季度暴露无遗。对此,有赞公司未来将重新规划组织架构,并着手缩减成本,回归商业基本面。
(3)整个中国市场经济的相对低迷。
从疫情开始,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剧,经济持续低迷,这些都是影响互联网企业裁员的原因之一。中国GDP在今年第一季度下滑6.8%,GDP的下滑,意味着国内创造的财富总体减少。
结合着企业布局的第二增长板块来看,其实在市场经济好、行业向上发展的时候,对于短期不盈利甚至亏空的潜力业务板块,企业仍然可以养着、拖着,但是在当下各方都很艰难的情况下,删减多于业务,把重心更多放在主营业务上无疑是战略性收缩。
母婴行业同样如此!
而聚焦到母婴行业,就品牌来看,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乳企中高层的变动加快、增长愈发艰难;就渠道来看,因其招人的特殊性,店员的流失率高、专业性培养难一直是其存在的问题。并且经济、人口、线上以及直播风口,于母婴行业转型升级而言同样是巨大的挑战,有不少企业已倒在其中。
正如在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看来,互联网的裁员潮一定程度说明,当一个行业处于高毛利阶段时,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和人员会越来越多,而当这个行业陷入一个生存两难的时期时,那么大量的企业和人员退出是个必然现象。对于母婴行业亦是如此,当母婴行业处于高毛利的时候,大量的人员、企业、门店介入,当高潮褪去以后,母婴行业也将进入一个人员的收缩期。
而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中国互联网的红利已经在消退,获客成本非常高,客户的粘性也在不断稀释,未来互联网的发展必然到回归商业本质的阶段。而这其中,线上与线下是短板互补,企业光有线上没有线下不行,光有线下没有线上也不行,互联网红利消退之后,其实对于实体店也是有很大的加持。
总之,经济大环境和市场情况决定了其中企业的发展态势,反反复复的疫情对母婴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于品牌而言,在不断夯实供应链,做好产品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品牌塑造能力、渠道布局能力和综合营销能力,将是品牌长远发展的关键。而于母婴渠道而言,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布局,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高等,都是生存的核心。
相比大规模的裁员,如何提高团队专业性,吸引、留住优秀人力是母婴行业始终的挑战。而聚焦到个人,要想不被裁,提高自己硬实力和不可替代性才是王道。这个时代不缺人,但永远缺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