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七十年:以凤凰涅槃之决心 由江河渐入瀚海

作者:沈美
2019-10-19

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词汇,它既可以反映一个人对健康的定义、也可以透视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准,它还可以展现一个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一个产业的发展程度,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跨度。

从建国初期的“有什么吃什么”到现在的“吃什么有什么”,70年间,中国经济的“大跨步”发展使民众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的同时,也让广大消费者感受到了物质极大丰富的满足。

乳制品在时代改革的巨变中,逐渐从“特需品”“稀缺品”“补品”变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费品。中国乳业与涌入中国市场的国际乳制品博弈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成长,凭借凤凰涅槃的决心努力满足内需,推动产业升级,打造品牌,输出国际,如今整个产业蓄势待发,犹如巨轮由江河渐入瀚海。

1949-1978 年 乳业“贫瘠”期

万事开头难,发展初期往往意味着艰险的环境与严苛的条件。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乳业最初的发展环境,“贫瘠”一词应该最为恰当。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乳业举步维艰。”

很多文献资料中对这个时期的中国乳业这样描述。

1.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70年乳业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png

图片来源: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70年乳业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

那么,最初的中国奶业发展究竟有多艰难?数据显示:1949年全国仅有奶牛12万头、奶山羊17万只,年产奶量分别为19.2万吨和1.7万吨。12万头奶牛中,产奶性能较好的荷斯坦奶牛仅2万头。

1949年,我国奶类总产量21.7万吨,人均奶类占有量0.4千克。每个人每年0.4千克的奶类占有量是什么概念?按照现在一般一盒牛奶250克的重量来换算,1949年一个人一年的奶类占有量还不及现在的两盒牛奶。

奶牛养殖数量少,高产奶牛存栏量低,当时牛奶的珍稀程度让现在的消费者难以想象。1949年,偌大的中国只有几个小型乳品加工厂,生产的品种主要是巴氏消毒奶和炼乳。在当时乳制品极度匮乏的时期,上海“光明牌”全脂乳粉、浙江百好乳业的擒雕牌炼乳、“红星”奶粉、“红梅牌”全脂乳粉等产品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光明乳业、南京卫岗、三元乳业等初期投身乳业的代表企业,在此后对行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乳业整体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缓慢前行。1959年到1962年,各地都呈现出牛奶供应紧张的局面,并严格执行凭票定量、定点供应,使有限的牛奶资源供应给最需要的人群。这种紧缺的情况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期。

正好经历过此阶段的中国奶业协会副秘书长张智山谈及此时说:“当时的乳品市场是提供什么消费什么,巴氏杀菌奶和奶粉凭票限量供应,想给老人或想给小孩买都难。”

据了解,在当时,为了给孩子解决喝奶的问题,农村和城镇都存在家里养羊养牛的情况,这也成为那时乳业发展缓慢的缩影。

1978-2008 乳业“改革”期

对于任何一个产业来说,1978年无疑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时间节点,改革开放的浪潮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也打开了乳业全面发展的时间阀门。

改革开放意味着市场的全面打开,调整农业政策特别是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鼓励扶持发展奶业,当时号召“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整个社会投身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极大提高,这也直接加快了乳业的发展步伐。

在上游养殖方面,为了提高我国的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进展,1949年后开始有计划地进口高产种用奶牛和冷冻精液,20世纪80年代,主要对原有的奶牛群体进行选育提高,加之政策之下整个市场的放开,到2008年,我国奶类总产量3236.2万吨,是1949年的149倍,净进口乳制品折鲜208.9万吨,人均奶类由1949年的0.4公斤提高到25.9公斤。其中,标志性的高速发展年份是,2001年我国奶类总产量和牛奶产量双双突破1000万吨,2004年双双突破2000万吨,2006年、2008年先后突破3000万吨,6年突破三个千万吨级台阶。

与此同时,乳制品加工方面,1984年,内蒙古扎鲁特旗乳品厂引进瑞典利乐—拉伐公司的片式超高温灭菌机、无菌灌装机以及配套设备。这是中国首次引进灭菌乳生产技术及设备。该设备生产的灭菌乳保质期可长达6个月,使产在北方的鲜牛奶远销南方市场,改变了北方的牛奶只有做成乳粉才能销往方南方的历史;1年以后,也就是1985年,黑龙江乳品厂在黑龙江省安达市建成投产,日加工鲜奶能力200吨,年产速溶乳粉8833吨、奶油146吨。

牛奶产量的大幅提升缓解了当时社会消费端的紧缺。1984年,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西安等六大城市陆续取消牛奶凭票供应。

到这一阶段,我国乳业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原料奶生产、乳制品加工业初具规模,乳制品消费市场日趋成熟,市场的供求矛盾逐渐缓和。到2008年,全国有乳制品生产企业815家,乳制品产量1810.56万吨,其中液体乳产量1525.22万吨,固态乳制品产量285.34万吨。工业总产值1490.71亿元,销售收入1431.02亿元。

2008年-2018年 乳业“提质”期

成长总伴随着“阵痛”,一个产业从萌芽到成熟往往需要历经挫折,面对低谷。2008年,婴幼儿奶粉事件的爆发在中国乳业发展史上,刻下了一道深深的戒痕,这使当时勃勃生机的整个乳业瞬间折戟沉沙。2008年以后,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进口量增长幅度较大,进口奶粉一度垄断了中国奶粉市场。

在这个期间,达能、恒天然、雀巢等知名国外企业先后进入中国,他们凭借丰富的生产经验以及适合的宣传营销快速占领了中国奶粉市场。面对发达国家上百年成熟产业的优势,刚刚经历过浩劫的中国乳业开始审视事件爆发的原因并寻找解决的办法。

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从2009年开始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重点监测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截至2018年年底,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219890批次,合格率99.9%,黄曲霉素M1、铅、铬、三聚氰胺和革皮水解物等监测指标样品抽检合格率为100%。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乳制品样品合格率为99.8%,是抽检合格率最高的一类食品。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样品合格率达到99.9%。与此同时,除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之外,还有省、市、县市场监管部门组织的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其中,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监管最为严格,实行所有企业、所有产品、月月抽检、月月公布,并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进行全覆盖的食品安全体系检查。

2008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门还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涉及乳制品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形成了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此后,国家卫计委陆续颁布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74项,其中产品标准21项、生产规范标准5项、检验方法标准50项。

“中国乳业10年卧薪尝胆,凤凰涅槃,高度重视乳品质量安全,从原料奶来看,我国乳蛋白和乳脂肪营养指标持续提升,体细胞和菌落总数卫生健康指标持续下降,纵向比国产奶粉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横向比接近或达到世界奶业发达国家水平。”张智山说。

2018中国奶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生鲜乳乳蛋白含量平均值为3.25g/100g,国家标准为≥2.8g/100g;乳脂肪含量平均值为3.84g/100g,国家标准为≥3.1g/100g;菌落总数平均值为29.5万CFU/mL,国家标准为≤200万CFU/mL;体细胞数平均值为33.04万个/mL,低于欧盟、新西兰和美国标准,欧盟和新西兰规定≤40万个/mL,美国规定≤75万个/mL(A级奶、B级奶),我国暂未规定。

规模养殖场的圈舍设施、机械装备、饲草饲料、饲养管理,加工厂的生产设备、检测仪器、质量管理体系……中国乳企通过加大与国外先进企业的交流、学习,不断找出差距,十年的卧薪尝胆,中国乳业已经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部分企业、部分领域已进入世界前列。

2018年至今 乳业“振兴”期

经过70年的不断发展,中国乳业实现了从微弱到强盛的跨越式发展。

2018年,全国共有乳制品生产企业743个,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乳品加工企业587个,占企业总数的79%;其中6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约占全国乳制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7%;排名前三位的伊利、蒙牛、光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国乳制品制造业务主营业务收入的49.8%,这三家集团企业在国内共有124家生产子公司,约占全国规模乳品企业数量的五分之一。排名前两名的企业进入世界乳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10,亚洲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

中国乳业市场的日渐成熟,不断满足消费者需要。

中国乳制品消费的品类主要是巴氏杀菌乳、全脂奶粉和其它干乳制品,发展到现在,市场上除了原有的品类外,各种风味酸奶、UHT奶、无乳糖牛奶、婴幼儿配方奶粉、成人调制奶粉、奶酪等国产、进口产品琳琅满目,极大丰富了消费者的餐桌。

2018年,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达到34.3千克。

国内市场的不断成熟也加快了乳业的“国际化”进程。截至2018年底,伊利、蒙牛、光明、雅士利、澳优、飞鹤、贝因美等17家知名企业在境外投资奶业,投资国别为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爱尔兰、俄罗斯、法国、加拿大等地,投资领域有婴幼儿配方奶粉、原料奶粉、液态奶等乳制品生产以及奶牛养殖和牧草种植。

谈及中国乳企的“国际化进程”,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吴秋林曾公开表示,中国乳企在致力生产出放心高品质乳制品的同时,也在积极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乳制品、以培育具有世界知名度的乳业品牌为目标。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在与国际市场碰撞的过程中,中国奶业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对此,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胜利曾公开表示,我国奶业的可持续发展需多方因素共同推进,除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外,离不开生产技术的提升、高品质奶源的生产,牧场较好的盈利能力以及环保方面的管制等等,这是中国奶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1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奶业实现全面振兴,基本实现现代化,奶源基地、产品加工、乳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整体进入世界先进行列;2018年底,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的若干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全国奶类产量达到4500万吨等目标。目前,河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自治区等多地均已制定了奶业振兴实施计划。

70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一段历史,对于一个产业而言,它是无数个片段,这个片段里包含着所有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从“弱”渐“强”的历史性时刻。当1949年,面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我们的发达国家时,艰苦卓绝、永不言弃是刻在中国人骨头上的民族血性。在奋进的中国人眼中,追赶从来不是难题,我们努力有、我们创造有、我们尽一切可能让“无”变成“有”,让“有”变成“优”,这是属于中国人的韧性,也是中国企业的精神。

从积贫积弱的基础开始艰苦卓绝的发展,中国乳业作为健康中国、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将在乳业人的坚持与初心下,打造知名国际品牌,实现全面振兴,以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目标,让中国乳业在国际乳业市场上发出光与热。

注:文中数据均来自奶业主管部门、中国奶业协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



原标题:中国经济的韧性|中国乳业七十年:以凤凰涅槃之决心 由江河渐入瀚海

来自:新华网
分享
0
相关文章
我要评价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用户评论
小程序
个人中心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