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针对贝因美变更经营范围及公司全称,遭遇董事反对一事下发关注函,要求其说明此次变更是否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匹配,以及业务变更符合公司实际及未来战略的具体依据。
事实上,贝因美多年前曾一度跨界到母婴店、母婴平台、保险等业务,并于2012年转型专注婴童食品。时隔7年再度扩大经营范围,并在名称上“去食品化”,被业内质疑不务正业。
更名“去食品化”收关注函
9月12日,贝因美发布《关于变更公司经营范围、名称及地址的公告》,拟增加经营范围“技术推广服务,自有房屋租赁,健康管理(不含诊疗),日用品销售,经营进出口业务”,并拟将公司全称由“贝因美婴童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贝因美股份有限公司”。更名后,公司证券简称、法律主体未发生变化,更名前开展的合作及签署的协议不受更名影响。
贝因美表示,此次变更是为更好地发挥公司在婴童行业多年积累的优势,以应对人口出生数下降、母乳喂养增加、竞争更趋激烈的外部经营环境。公司将不再局限于婴童食品,而将围绕婴童所需进行多元化发展,通过满足母婴家庭更多的消费需求,提高单个客户的营收贡献,不断开拓业务发展空间。
然而,贝因美此次变更却遭到董事何晓华投弃权票、董事Johannes Gerardus Maria Priem投反对票,理由包括相关事项未经战略委员会审议批准、无法判断相关战略和业务调整的战略合理性、公司应集中精力专注于解决当前主营业务面临的问题等。
对此,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于9月18日向贝因美下发关注函,要求其结合最近12个月内公司新业务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等数据、主营业务构成及经营情况,说明本次变更公司名称是否与公司主营业务相匹配等。此外,贝因美还需对上述董事提出的反对理由做出进一步说明,并提供公司名称变更符合公司业务实际情况和未来战略方向的具体依据。
谢宏称更名是“回归初心”
事实上,贝因美此次业务变更已有预兆。2019年5月,贝因美取得多款特医奶粉生产资质后,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的批发兼零售”增加到公司经营范围。6月,贝因美还宣布将全资子公司贝因美(安达)奶业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公司黑龙江贝因美现代牧业有限公司对外租赁。
在9月1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贝因美董事长谢宏对公司更名一事进行了回应。他表示,贝因美更名是为了回归初心。贝因美自创立之初,确立了“育儿专家,亲子顾问”的品牌定位,但过去几年,偏离了战略方向和消费者需求。目前需要回归初心,以更精简的公司名称回到最初的愿望。
谢宏还表示,贝因美更名的第二个原因是要重拾顾客思维,围绕目标用户的多维度需求,提供专业产品和服务,进行关联业务的多元化。公司会发挥多年来的生养教文化积淀,帮助目标客户,从而提升市场销售额,真正在婴童领域做大做强。
业内专家称其决策“不明智”
2008年发生三聚氰胺事件,贝因美奶粉因未受波及一跃而起,市场份额一度位居国产奶粉首位,如今却已被伊利、飞鹤、君乐宝等品牌超越,沦为国产奶粉第二梯队。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都对贝因美的境遇感到惋惜。
2016年、2017年,贝因美分别亏损7.8亿元、10.57亿元。在2017年财报中,贝因美将业绩亏损原因归结为:配方注册未在预期时间发布,奶粉新政配方注册过渡期内,行业秩序持续混乱;公司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渠道商审慎观望,导致当期销售收入下滑、市场投入费用门槛提高及应收账款回款不利等。
然而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假奶粉及配方注册制只是当时造成贝因美业绩下滑的外部原因,真正原因在于贝因美“不务正业”,战略决策出现问题,导致经销商信心下降。
公开资料显示,贝因美一度涉足母婴店、母婴平台、婴童业、辅食类、儿童奶甚至保险业。2012年,贝因美作出两项重大战略转型决定,剥离了生活馆、保险代理、婴童用品等非食品业务,将战略由“孕婴童产业综合运营商”转变为“婴童食品第一品牌”。时隔7年,贝因美再次扩大经营范围,并意图在公司名称上去“食品化”,被业内再度质疑不务正业。
“贝因美两位董事的质疑是有道理的。”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贝因美掉队的几年时间里,市场份额已被其他品牌赶超,其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如果此时不在主营业务上发力还去搞其他业务,并不是明智选择。
也有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透露,谢宏回归贝因美董事长位置后,聘请包秀飞为总经理,对外声称对渠道进行了全面梳理,但实际上市场反应并不是很积极,2018年扭亏也主要是靠出售资产达成。贝因美在等待市场好转,但随着我国新生儿出生率下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整体大环境并不乐观,因此贝因美需借助外围业务转移视线。
财报显示,贝因美目前主要的参股、控股子公司除涉及奶粉、儿童奶、辅食等婴童食品生产、销售外,还有商超、电子商务等业务。其中,上海商超2019年上半年亏损203.42万元。
针对此次变更及监管问询情况,贝因美方面回应新京报记者称,以公司公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