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高热,不吃东西,食欲下降......
很有可能是疱疹性咽峡炎在隐隐作祟,家长就会说“嘴巴里长泡泡了”
那关于宝宝的这类上呼吸道疾病,您了解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咽峡黏膜出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和手足口病同属肠道病毒引起。
病原体:主要为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
临床表现:主要是急性发热1-2天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伴有咽喉肿痛、食欲不振等情况。
传播途径: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接触传播。例如:进食了被污染的食物或者触摸了被污染的物品而被感染。
症状:咽喉疼痛及口痛明显,并出现灰白色小疱疹,周围有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舌腭弓、悬雍垂等处。
二、疱疹性咽峡炎的病程
①潜伏期:3-5天,患者无任何症状,体内大量病毒复制。
②前驱期:1-2天,突然高烧38-40度,伴有咽红、食欲不振等症状。
③水泡期:2-3天,除高烧外上鄂黏膜出现水泡。
④溃疡期:低烧或退烧这是宝宝最痛苦期,因溃疡疼痛导致出现流口水、拒食等。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撞脸指数达到90%。
三、如何区别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都属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自限性疾病,但两者的发病部位和症状不同。
疱疹性咽峡炎只会在口腔咽峡部出现疱疹和溃疡,极少出现并发症。
手足口除了在口腔里出现疱疹外,在手、足、臀部等部位也会出现皮疹或疱疹,可能会引起并发症(脑炎、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等)
四、出现疱疹性咽峡炎怎么办?
1. 注意隔离护理
①孩子用过的餐具、玩具等物品进行高温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②减少不必要的外出。
③家长接触孩子前后要洗手,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成为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
2. 体温
①低热可以先选择物理降温方式,不可捂热发汗,适当的增减衣物。
②高热孩子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退烧药。
3. 口腔和饮食的护理
①患病期间注意休息,适量的补充温开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易消化的食物。
②口腔会出现疱疹、破溃的症状,在饮食方面尽量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及过冷过热的食物。
③可以漱口的大龄患儿,可以每天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五、如何预防?
1.补充益生菌,提升肠道免疫,肠道内有益菌的繁殖生长,减少有害菌的数量,使肠道形成以有益菌为主的菌群环境,可以很好的维持肠道和机体的健康,提升机体免疫力。
Bi-07(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07,乳双歧杆菌Bi-07),来源于人体并在乳中能良好生长,目前已被商业化销售和消费超过20年,在中国、美国、加拿大、澳新、法国、丹麦、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批准应用于食品及膳食补充剂,如乳制品、益生菌产品等。研究表明,乳双歧杆菌Bi-07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功能等多项健康功能。本文通过对PubMed、ScienceDirect、CNKI、万方等国内外数据库进行检索,系统综述乳双歧杆菌Bi-07的安全性及其对肠道菌群、免疫功能、胃肠道功能等健康促进功能的研究现状。[营养学报,2023,45(2):133-138]
2.勤洗手。饭前便后建议洗手、做好清洁,减少病从口入的概率。
3.勤清洁。孩子的餐具、奶瓶等物品,建议做好消毒;孩子的玩具、衣物、床单被褥定期清洗。
4.多锻炼。适当的进行室外活动,增强体质、提升自身免疫力。
5.少聚集。在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避免去一些人群集中的地方,避免出现交叉感染。
宝宝出现疱疹的情况,及时干预,帮助提升免疫力,更好的增强和病原体对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