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眼科,银外科,累死累活妇产科……”这句顺口溜是妇产科工作的写照。当吕涛做出与母亲、姥姥同样的职业选择时,母亲说,“妇产科比你想的要辛苦得多,要不你再考虑考虑?”
“当年姥姥是不是也这么说过?” 吕涛风趣地反问母亲。
(图源:共青团中央公众号)
这是一个跨越世纪的家族故事:秦济生、廖秦平、吕涛祖孙三人,都毕业于北京大学,三代人又都成了妇产科医生,也都选择远赴边疆治病救人。
姥姥秦济生:
在艰苦条件下,
让孕妇和婴儿活下来是第一要务
上世纪50年代,秦济生从北大医学院毕业,她是新中国第一代正规培养的医生,毕业之后秦济生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支援中国的边疆,来到了内蒙古。
(图源:共青团中央公众号)
当时的内蒙古缺医少药,老百姓看病常常是靠“土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决定建立农村卫生院,秦济生上班的第二个月便被派到呼和浩特市土左旗的公社组建卫生院,她的一个任务是建立卫生院,另一个任务就是出诊,老乡叫出诊,经常是半夜就来了。那时交通不便老乡都是牵着马来接医生,而每当有病人拿着家里的土特产要来感谢她时,她都坚决不要!“经常是一个非要给一个就是不收,看着跟‘打架’似的”廖秦平说。
(图源:共青团中央公众号)
当一年后秦济生从边疆回来时,三岁的廖秦平已经不认识自己的母亲了。看见妈妈后,还问“阿姨您是谁”。那时,在内蒙古的医院里像秦济生这样的科班大夫并不多,秦济生很快成了医院妇产科的主力,但她并不保守,为了帮助更多的医生迅速成长起来,每天的查房她都会格外认真。
廖秦平说,“妈妈查房时,都会耐心地给医生们讲解每个病例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如何诊断,这对于每个刚入门的医生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在当时的内蒙古医院也是绝无仅有的”。
母亲廖秦平:
一心想改变中国女性健康命运,
为让女性寿命更长而努力
1977年,21岁的廖秦平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曾一直抱怨妈妈工作太忙的她,也考取了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也做起了忙碌的妇产科医生,也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廖秦平在医院实习的时候,遇到了两个相依为命长大的孤儿,女孩的恶性肿瘤很难医治,廖秦平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被病魔带走。
(图源:共青团中央公众号)
在那之后,她下定决心要攻克妇科肿瘤,追随着母亲秦济生的脚步,廖秦平也加入了援助边疆地区的医疗队,面对贫苦的女性,她不只是医生,更是姐妹、保姆,甚至是帮他们省钱的会计,因在女性肿瘤治疗上的贡献,廖秦平也获得了“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奖!
廖秦平从医近40年,她不仅是出色的妇产科临床医生,还是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更是学生眼中的好“妈妈”。
(图源:共青团中央公众号)
作为妇科专家,廖秦平的工作异常繁忙,但她总是努力抽出时间来帮助学生成长,只要有时间她都会组织年轻的大夫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每次探讨她都会认真地为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向大家传授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思路,这样的讨论总是在吃饭的间隙进行,每当学生们有进步总能看到廖秦平发自内心的一笑,也许这是她最感欣慰的一点。
吕涛:
在妇产科里更为细分的领域精耕,
目的是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
2001年,廖秦平的女儿吕涛考上了北医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国人讲究传承,医生世家不少,但一家三代选择同一专业的却不多见。毕业后进入北大医院妇产科实习,现在和廖秦平一样,是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一名妇产科医生,吕涛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漏尿这类普通但特别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病症上。
(图源:共青团中央公众号)
沿着姥姥和妈妈几十年前走过的路,吕涛也选择了去援助中国的边疆——西藏,吕涛曾对妈妈说“在西藏可算体会到你们年轻时的医患关系”,在这一点上廖秦平认为同样是一种传承,“上一代人真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医生和病人之间没有矛盾,晚上经常有人敲我们家窗户喊‘秦大夫,有孩子要接生了’我妈妈就急急忙忙跟着去”。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作为牧民的藏族同胞,每次看病几乎都是一次居家迁徙,幸好由于国家的重视,中国开始实施极高海拔生态搬迁政策,即便是最贫困的藏族同胞,也都有了基本医疗保险。
(图源:共青团中央公众号)
这场三代人的接力,是救死扶伤、生命至上的精神传承,是中国女性健康的发展历程,更是反映了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ID:xhmrdxwx)、“北京社区报”(ID:BJSQBcn11-0191)、中国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