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2020年终于走完了一大半,然而母婴行业的寒冬远没有看到尽头。虽然从CBME数据来看,疫情整体对于3-5线城市母婴店影响小于1-2线城市。但是当笔者和几位三四线母婴店老板聊过后,感受到他们的生存压力同样巨大。
一边缅怀过去,一边苦苦挣扎
今年是过得最痛苦的一年,这是几家母婴店老板给笔者的最直接感受。“我刚开始做母婴店的时候是2012年”河南某县开了四家母婴店的一位老板回顾着说:“最好赚钱的时机是在2014年左右,现在比刚开始做生意的时候还难!不瞒您说,上半年我们店消费者进店率同比往年差太远了,卖出去的东西一半都是送货上门的。新客就更别提了,几个月基本没有新客。”而据笔者了解,她的情况都还算好的,至少4家门店还能支撑着,她所在的县城往年单店都比较赚钱,不过今年关门的很多,连转让门店都很难。
“我都半年没进货了!”青岛一位单店老板告诉笔者:“疫情让我以为棉品要断货,结果现在压的货就是我能挣的钱,甩了就能算挣钱,甩不了就自己多生孩子,穿吧。”这位老板之前还计划扩店规模,担心品类要是丰富了,人手就不够,招人吧,工资低了没人干,高了招不起。现在不愁了,他表示:“今年还得缩小规模,本来120平米的面积,租出去一半;本来想雇人的,也不用了,自己干;还有很多衣服鞋子库存,甩了把资金收拢回来,养精蓄锐吧。”
小店灵活?客情简单?没有一成不变的优势!
虽然我们常说母婴店规模化、连锁化、集中化是大势所趋,但依然不乏有人认为当下单店面积小,房租成本低,再加上门店少老板可以自己上,人力成本也压缩了,同时,三四线地方小,自己人脉再广一点,客情维护上还是有优势的。凭着这些固有印象,近日还有一些行业外的小白来咨询奶粉圈想开几十平的母婴单店,希望推荐一点产品。
在当下母婴零售的暴雨疾风下,真的还是船小好调头,经营策略上更具灵活性吗?几位小店老板劝大家清醒一点,现在真的是夹缝生存!首先拿母婴店营收最大头的奶粉来说,别看地方小,但是随着互联网渗透深入,小镇消费者变得越来越挑产品,挑品牌。小店能接到的奶粉,顾客不愿意买,顾客想买的产品他们又不愿意做,想调整结构,实际能选的并不多。有个老板就说:“就是把惠氏日期放过期了,我也不想推。”还有家店想偷偷卖点星飞帆,结果被查窜货的抓住了好几次,罚的都比挣得多。
再比如联络客情。熟人生意,尤其是给宝宝用的产品,如果产品和服务不能让消费者满意,其实很难长久地留住顾客。河南某县母婴店老板明显觉得,疫情后县城消费者自主性就变强了,自己想法比较多。而且现在小地方母婴店的数量也不少,像青岛老板说他们有个镇是挺大的,但是店太多了,近20家。生意做来做去大家都是熟人,最后比的还是门店实力。
此外,由于缺乏规范化的管理维护制度,有一位邛崃老板无奈说道:“我们想电话回访了解宝宝情况,顾客不想接,消费者不想跟你聊。家访效果倒是不错,但是时间太长了,一天最多3个客户,而且必须亲自带着下去,才能保证质量。”也有山东一家母婴店老板表示:“想利用微信或者直播维持客户粘性,结果抖音点击寥寥无几,拉个群吧,也活跃不起来,发30个红包一天都领不完。”
未来挑战重重,找准自己特色才是“救心丸”
所以综合来看,大连锁有大连锁的资金压力,小门店也有小门店的难处。不过笔者认为,或许一些弱小的单店会被清退市场,但是中小单店这个矩阵不会消失,因为这是在各行各业都有的普遍存在,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正确的生存之道。
想要破局,重中之重就是母婴店把基础管理、经营、服务工作做到位。一位行业人告诉笔者:“母婴店导购基本职能只要用心就可以做到,只要做到,业绩都会有提升。”这既需要老板提升自己格局,也需要导购保持不断学习的习惯。就像河南那位老板说,现在除了积极让厂家、渠道给自己导购做培训外,她接触到奶粉智库小程序后,就让员工把这个软件摸透。用她原话来说:“顾客讲的哪个奶粉,你没听过就上小程序上面去给我找。原来我们没听过的奶粉是上百度查,今年就直接搜奶粉智库。”
了解更多奶粉信息,上奶粉智库
其次,每个区域都有自己消费群体偏好,这就是单店能灵活投其所好的优势所在。不过前提是,老板一定要做好区域调查,以及产品定位和产品选择,也可以联合更多区域门店抱团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并且寻求更优质的渠道来降低运营成本。
母婴零售行业所面临的挑战本就越来越多,产品毛利下滑、租金上涨、人员成本增加、顾客进店率下滑、线上平台抢夺客流等,大家都在熬着。只要没被消费者放弃,我们就还有自我革命的机遇,加快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会有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