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转凉,不少孩子出现上吐下泻的情况,家长们心急如焚:是吃坏东西还是诺如病毒作祟?如何判断病情轻重?别慌!今天教你三招快速区分:看症状持续时间、观察精神状态、留意是否脱水。掌握这些关键点,就能初步判断该居家护理还是及时就医,守护宝贝健康过秋冬。
一、为什么人会出现呕吐的情况?
呕吐是婴幼儿很容易出现的一种症状,很多常见的儿科疾病都有可能引起呕吐,所以孩子在出生后的前几年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呕吐的情况。
当胃部肌肉松弛而腹部肌肉和膈肌强力收缩的时候,人就会呕吐。这种反射活动是由大脑中的呕吐中枢诱发的。
尽管呕吐让人感觉很难受,但它也是一种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如果我们吃了什么不干净的食物,导致胃很难受,人会自然的,在我们的本能的驱使下把它吐出来,从而清除胃部摄入的毒素。
二、春季呕吐的常见原因
1. 病毒感染高发
春季是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消化道病毒活跃期,易引发急性胃肠炎,表现为呕吐、腹泻、发热。这类感染具有传染性,常伴随其他症状(如腹痛、乏力)。
2. 过敏反应
食物过敏:春季新鲜食材(如野菜、芒果等)可能引发过敏,导致胃肠道反应。
花粉过敏:部分孩子过敏时可能出现“花粉-食物过敏综合征”,进食某些水果(如苹果、桃子)后口腔发痒或呕吐。
3. 气候变化影响
春季温差大,孩子免疫力易波动,冷空气刺激或腹部受凉可能引发胃肠痉挛,导致呕吐。
4. 饮食不当
春季冷饮、生冷食物摄入增加,或暴饮暴食,可能引发消化不良或胃食管反流。
5. 其他原因
心理因素:焦虑、压力(如开学适应期)可能通过“脑肠轴”影响消化功能。
三、呕吐≠感染!这些情况需警惕
感染虽是常见原因,但以下情况需考虑其他可能:
如果孩子没有发热或腹泻情况,只是呕吐,过敏、胃食管反流、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的可能性较大。
当呕吐与特定食物或环境相关时,如进食某种食物后呕吐,多考虑是过敏了。
如果呕吐伴随着皮疹或呼吸困难,这是身体提示有严重过敏反应,比如说荨麻疹、喉头水肿的情况。
四、家长该如何应对?
1. 观察记录
呕吐频率、时间(是否饭后/接触花粉后)。
伴随症状(发热、皮疹、腹痛、精神状态)。
2、适量喂水
少量频饮,保证水分供应,以防发生脱水。
3、注意饮食
小儿的呕吐常见于消化功能紊乱,所以当小儿出现呕吐时,首先要暂时禁食2小时,让消化道有一个休息的时间后再尝试给些淡盐水或温水。
不要吃得太多、太杂,尽量少食多餐。不要吃油腻酸辣食品,以免刺激胃肠。吐后应先用流食、半流食(如大米粥或烂面条),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4、补充益生菌
呕吐属于胃肠出现问题,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缓解呕吐的情况。
五、预防小贴士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冷食物暴饮暴食。
✅过敏体质儿童远离已知过敏原,必要时咨询医生进行过敏原检测。
✅春季适当“春捂”,避免腹部受凉。
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遭遇呕吐等状况, 通常来说,绝大多数的呕吐不需要任何治疗就可以很快自愈,但症状本身很容易引起父母的紧张和焦虑,了解呕吐发生的原因、需要警惕的情况、应对的方法、预防的措施,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