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配粉作为早产、乳蛋白过敏、苯丙酮尿症等特殊宝宝的“真刚需”,专业要求极强,无论是研发、生产还是上市,各类硬性要求都远高于普通婴配粉。但我国特配粉起步晚,导致消费者对国产特配粉的认知不足,往往一提到特配粉,只想到雀巢、雅培、达能纽迪希亚等外资乳企旗下的产品。但是,国产特配粉的实力早该被大众看到了!
每10个宝宝有4个过敏
特配粉市场机会大
之所以说特配粉是“真刚需”,是因为种种数据表明,特殊宝宝离不开特殊营养支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发起的《中国城市婴幼儿过敏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2岁以下家长自报曾发生或正在发生过敏性疾病症状的婴幼儿比例高达40.9%;
我国婴幼儿患乳糖不耐受概率高达46.9%-70%,常见症状为腹泻;
全世界每年约有1500万名早产儿出生,而在我国早产占分娩总数的5%~15%。
那既然特配粉需求这么大,为什么还是很难做呢?
其实,特医食品虽然在国内应用已有30多年,但长期以来作为药品管理,并没有引起消费者足够的重视,而且发展相当缓慢。其特点是:产品数量少,配方陈旧,加工技术的落后;市场规模小;政策法规相对滞后;市场发展区域不平衡,大部分集中在少数大医院、大城市;静脉营养滥用;认知度低。
-我国特配粉发展历程-
2010年,我国出台特医食品的相关国家标准;
2013年,我国特医食品形成了“1个规范标准+2个产品标准”的标准体系;
2016年7月1日,特医食品拥有了独立的产品标准和生产规范、注册管理文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实施《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这一年被认为是“中国特医食品元年”;
2017年原国家食药监总局成立特殊食品注册管理司;
2019年发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
看着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推动特配粉发展,乳企们也纷纷抓住机会持续在配方研发和产品品质方面加大发力,飞鹤、伊利、圣元、澳优、宜品、雅士利、贝因美、爱优诺、明一等18家乳企纷纷加速布局特配粉,踏进这块“蓝海”领域。
国内外特配粉现状
据奶粉智库不完全统计,2021年包括澳优、宜品等乳企旗下的产品在内共有38款特配粉通过注册,2020年通过注册的特配粉有28款,2019年通过注册特配粉有21款,其中通过注册的国产特配粉占比逐渐增多。
(下滑查看2021年通过注册的特配粉名单
“/”表示暂未能在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查询到注册证号)
前几年说起特配粉,大家往往只能想起雀巢、纽迪希亚、雅培等品牌,国外的特配粉研究早我国多年,消费者教育也相对成熟许多,自20世纪进入我国后已在渠道和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中国乳企各品牌也逐渐意识到中国宝宝的特配粉需求,开启了国产特配粉从无到有加速追赶,已布局了无乳糖配方、深度/适度水解配方、全营养配方等版块,据奶粉智库不完全统计共有75款。
这两年全球疫情的爆发,加上前段时间雅培“喜康宝贝添早产儿母乳强化营养补充剂”发生召回事件,消费者能不能继续放心选择国外的特医食品也被打上问号,国产特配粉也值得被看到。
消费者教育也“刚需”
特配粉乳企这样做
特配粉作为“真刚需”,除了国内品类不够全外,消费者以及终端门店对其的认知缺陷也影响着它的发展,消费者和店员的教育对特配粉市场而言也是“刚需”!因此真正想要推动特配粉市场发展,乳企除了加强自身对特配粉的科研实力,更关键的是重视消费者教育。比如很多家长对于宝宝喝了普通婴配粉后表现出的不适和疾病症状,并没有联想到可能是乳蛋白过敏,需要选择水解配方特配粉;又或者宝宝出现症状吃了特配粉一好转就不吃了,家长没有意识到特配粉的重要性等。
面对消费者认知度低,销售渠道专业性差等问题,乳企也在主动加大特配粉的宣传和渠道专业性提升,比如组建专业医务和营养师团队,通过线下活动、门店坐诊、线上义诊等方式扩大消费者对特配粉的认知度,圣桐特医、纽迪希亚、伊利等都做得很好。
比如圣桐特医和优博团队一起举办特医食品产业合作交流峰会,圣桐特医还打造2000家特医门店,通过其旗下的医务团队专注特医食品知识的宣传普及,优博开设专家直播间解决宝妈们育儿疑难;比如纽迪希亚开设“特爱过敏宝宝之家”公众号,提供特配粉相关专业知识传播;再比如伊利金领冠爱儿俱乐部“专利爱儿说”专栏等。
特配粉的研发至少需要3年,整体的花费至少几千万,除了时间、金钱,还离不开反复的试验,才会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也是为何发展至今,市场特配产品仍然稀缺的原因。国内乳企在特配粉的布局已经初显成效,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脚步进入特配市场,我们相信未来国产特配粉会被越来越多人看到,为中国特殊宝宝提供更多选择!
(责任编辑:利佳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