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市场,都是有周期,有规律的。
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集中化/规模化来实现产业升级。经过近30年的发展,母婴行业已经到了集中化/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期。比如有渠道老板反馈:“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母婴店没有好的品项就没钱赚。”不过,牵一发而动全身,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奶粉品牌在集中,母婴店也在加速集中。正如有业内人士表示:“品牌集中化必然导致渠道的集中化。”
显然,母婴行业的“双”集中趋势正在到来。那进一步剖析,目前品牌和渠道集中度如何?
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婴配粉市场CR10为68%,而到2024年,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市场格局明显变化,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前十家企业市占率达到85%以上,前五家达到70%以上。
其中,2023年飞鹤市场占有率达到21.5%;伊利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占率达到16.2%。仅飞鹤和伊利两家乳企,就占据了婴配粉37.7%的市场份额。
不难看出,婴配粉行业已经进入高度集中的阶段。一方面,基于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区域消费习惯大不同,婴配粉行业的集中度会进入一个相持阶段,在这其中各大奶粉品牌会此起彼消。另一方面,中国婴配粉头部阵营基本稳定,很难再有乳企能从二级阵营、三级阵营跨越到头部阵营。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种高压竞争态势下,市场规模已经见顶甚至在收缩,头部乳企要想保持份额稳定已经是巨大的压力,要想抢占市场更多份额更是困难重重。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年中资与外资,巨头与巨头之间,都在上演“拉锯战”。
更需警惕的是,市场容错率大大降低,头部乳企一旦战略出错,就会被竞争对手快速瓜分市场,难以再回升。市场“天平”不会保持平衡,会出现摇摆和反复,到了竞争特别微妙而又关键的时候。
婴配粉品牌的高度集中,必然也会导致母婴店加速集中。今年,《奶粉圈》在走渠道以及和业内人士沟通过程中,我们听到了如下反馈:
“眉山2023年关店率大概在20%以上,前几年这个市场还屹立着几大连锁,现在市场格局很清晰了,做得比较稳健的就头部两家。与此同时,本土连锁和外来连锁,都在加速这个市场的整合,单体店越来越少,乡镇店也在快速减少。”
“原来南昌号称近千家母婴店,现在我真正数出来的只有三四百家了。”
“你看飞鹤,2020年半年报显示有119000个销售网点,这几年逐渐减少,2023年线下销售网点已经达到了83000个,减少了超30%。这背后,最核心的原因还是线下母婴店数量的减少。”
……
不难窥见,在新生人口下滑、品牌集中度攀升、婴配粉毛利下跌、市场规模收缩、消费者习惯改变等各种大环境交织影响下,近几年母婴店关店潮愈演愈烈。据奶粉圈估计,疫情前全国母婴店大概在23~25万家,2023年已经减少至15~16万家,超30%的母婴店被淘汰出局。
同时,母婴行业整合潮持续深化,从以前的局部走向全国,又从全国渗透至局部,全国整合与区域整合并行。并且,越来越多的头部区域母婴连锁,也选择加入更大的平台,或者跨省联动,强化供应链话语权。
一边,是母婴店不断洗牌淘汰。另一边,是全国性/跨省级在全国跑马圈地。马太效应下,母婴渠道的集中度在近两年飞速提升。用数据说话,前几年我国母婴店连锁化率在20%左右。但截至目前,笔者统计了全国20家跨省级/省级/区域母婴连锁(不等同于全国母婴连锁TOP20),发现仅孩子王、爱婴室、孕婴世界、中亿孕婴童等20家母婴连锁总门店数量就超1.4万家,约占我国总母婴店数量的10%。
就目前趋势来看,我国母婴店还将继续往全国性/跨省级/省级母婴大连锁集中。
品牌高度集中,母婴店加速集中,母婴行业双集中趋势下,此时的市场就好比一个大熔炉,市场容量有限,各种困惑与矛盾并存,各种商业模式交叉、既有真趋势又有“伪方向”,既有真赋能也有割韭菜,谁能看透市场本质?谁能抓住机遇?谁能坚持长期?谁能抗压而上?谁将落后?谁又能赶超?
我们相信,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炼出真金。今天的母婴市场正是如此。不仅需要大家熬下来,更需要大家辨明方向,熬出质量,熬出核心竞争力。
最后,笔者想说,规律是不可逆的,如今的母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市场已经超饱和,我们应该顺应趋势,敬畏市场,尊重规律,要爱惜自己的羽毛,爱护自己的品牌和口碑,不胡乱折腾。核心本质还是要扎扎实实做好产品,做好用户服务,保障利润,生存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