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婴行业伴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开店速度也是呈现雨后春笋般的爆发式增长。但政策开放并未带来出生人口预期增长,于此同时,电商的冲击、消费者需求的多变、人工、房租费用飞涨等等不利因素让母婴实体店之间日俱严峻的竞争。通过走访了解了某市区妇幼保健院门口十年间母婴门店变化,笔者深刻感受到门店艰难处境。
单店独木难支, 一家门店甚至倒手3次
妇幼保健院一向是母婴店的必争之地,在笔者走访的保健院面前,尽管这条街道仅短短百米的长度,鼎盛时期便至少挤下十五六家母婴店。那这条街是如何淘汰到今天只剩7家母婴店的呢?笔者采访到一位这条街上自2007年便开店的某连锁母婴店店长,她向笔者讲述到十余年来看到巨变。
店长回忆起刚来的情形说道:“2008年最开始我来的时候,这条街只有我们和另一家是连锁店,其他全是私人单店,而现在除了我们两家连锁没换过老板,其他能看到的门店要么换老板,甚至一家门面换过好几次老板,要么就是新开店来试试的了。母婴店数量这两年更是直接腰斩,现在撑死也就七八家,而且稍微生意还算过得去的基本都是连锁母婴店,越来越难!”
其中,有一家私人母婴店让这位店长记忆深刻。这家店第一个老板是跟人合伙开店,由于管理经验和专业程度不够,最后开了3年左右就倒手给了新老板。而这位新老板尽管请了专业员工,对员工管理不够严谨,她们经常趁老板不在偷懒,更不会主动去与顾客交流,老板慢慢也歇了心思越发不管门店的事,坚持三年后前不久就把门店又转手了。现在刚接手这个老板经营两三个月了,不过由于是单店,选品问题比较大。像奶粉品类都是通货,没有合理的自有品牌进行组合,再加上不是很懂奶粉,他们家客流量更少得可怜,都不知道能撑多久,用受访店长原话说:“给我感觉,这家如果能撑住半年都不错啦!”
窜货现象严重,挑战依然艰巨
“市场秩序变乱了”,这是走访中很多母婴店主的看法。奶粉是母婴店一直以来收入和利润的源泉,但2019年的奶粉行业寒冬,将厂家的焦虑已经传导至下游母婴店。好几位导购跟笔者谈到:“连锁店窜货现象还好一点,单店就明显多了。他们的货品可能来自四面八方,可能哪里便宜就去哪里拿货,我们的货品都是来自正规渠道,所以挑起价格战时,就很无奈。”
因此,多数门店直言希望厂家联动,做好市场监管,统一市场的价格;其次希望连锁店的活动价格,可以做得更大一些,总之,最实际的服务就是价格优惠。“因为现在母婴店你不推行买赠活动、别家就送,一旦没有促销,客户就不会再次购买……供应商又对窜货的私人店的价格没办法管控,像我们这种正规的连锁店的话,只打价格战是无意义的。”一位母婴店经营者表示,她希望看到的是更加稳定的行业环境,而并不是看似热闹,实则无序的竞争。
人口流量下滑明显,门店PK样样都要比
除了上述问题,“今年的竞争压力特别特别大,最核心的一点是今年的出生率降低了。在保健院对面,明显的感觉到就是今年的客流量比去年少了很多。”店长告诉《奶粉圈》新媒体:“保健院现在本身人口流量下滑厉害,开发新顾客谈何容易,要做的方面太多了。”根据门店反馈,笔者总结起来,大致有三项:
1、门店品牌力重要性凸显
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品牌意识提升是近两年越来越明显一个趋势,母婴店连锁化、规模化特点形成,消费者在县、市区这种感受更加明显。经过统计,如今笔者走访的这条街道7家母婴店便有4家时候连锁,据店长透露,目前保健院这条街上她们一家便能占据近一半市场份额。因此,单店想要正面较量连锁,无疑螳臂当车,更需另辟蹊径。
2、货品齐全,保证性价比
货品结构是能否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基础,特别是在保健院旁边。从品类看,店长告诉笔者,这里的消费者更希望齐全的产品,不同价位能相互比较,性价比高,质量也能有保证,不会突然关店走人。拿奶粉举例,她说:“我们几乎是把市面上知名度较好的奶粉品牌都上了,客人不管要买通货还是买自有,都有选择范围。客人他觉得,选东西比较方便,选择力度也比较广,还价廉物美,所以很多顾客也愿意来二次消费。”
3、专业服务才是取信之道
消费者不会只满足展示的形象和产品,对提供的各项专业服务要求也很高。奶粉作为门店引流担当,便是考量一家母婴店专业度的载体。能否向顾客讲解清楚奶粉基础卖点,根据顾客描述推荐适合宝宝体质的奶粉,及时解决育儿困惑....只有专业才能创造价值,适时的团队培训、专业课程等方面为店员服务提供坚强的后盾。
笔者认为这条街虽然只是万千母婴市场中的一个缩影,管中窥豹,十年时间,它们也算见证了市场从单店遍地到现在强强争霸的所有阶段。目前传统的母婴店已经进入“肉搏”模式,弱肉强食是不争的事实,新手开店更要谨慎万分,避免飞蛾扑火。
与此同时,也提醒现有的母婴店,不学会去竞争,适应竞争,坦然面对竞争,那么永远只会被竞争、被淘汰!当下,存量市场需要母婴店做好市场定位、优化商品结构、提升专业人才素质、做好门店硬件建设,抓好会员服务和管理,把眼光放长远,才可能存活下一个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