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入2020 ,奶粉粉市场也进入下半赛程,据CBNData《报告》显示,消费升级和精细化喂养需求推动细分品类发展,专业细分品类加速渗透,特配粉去年的狂奔势头正印证了这一点。恰好,近日又有两款特配粉通过注册,未来特配粉的市场趋势及规模会怎样变化,真是让人期待万分!
又一乳企拿下特配注册,市场群雄角逐
由于准入门槛较高,目前特配粉被不少乳企视作继羊奶粉、有机奶粉之后的又一新蓝海。据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我国特医食品市场总量约为50亿元左右,但发展势头迅猛年平均增速超过30%。2019年的最后一天,伊利、达能双双拿到了新一特配的市场“准入证”,那么从注册数量来看,目前就有44款特医食品通过注册,其中雀巢10款,雅培8款,圣元优博5款,达能5款,贝因美3款,美赞臣3款,伊利2款,每日乳业2款,惠氏1款,恒瑞健康2款,澳斯乳业1款,南通励成生物1款,吉林麦孚营养科技1款。具体如下图:
尽管从内外资布局来看,雀巢、惠氏、达能、伊利、圣元优博、贝因美等乳企都有涉足,但目前通过的特配粉外资占比68%左右,国产特医食品因起步晚,所占份额还比较有限,在特配品类上也还没有那么丰富。
中国食品分析师朱丹蓬老师讲到:“目前来说,中国的特配粉,是以雀巢、达能做的非常不错,因为他们拥有品牌优势、配方优势,还有产业端优势,那这个是一些国内企业暂时不能比拟的。”不过依现在奶粉市场的竞速,特配粉离百舸争流的场景快了,除了乳企品牌硬实力,不可回避的是科研软实力!
科研为基,厂家靠实力扳手腕
笔者整理了京东、淘宝两平台上26款通过注册的特配粉价格情况,具体如下表:
由上图可见,特配粉种类在不断丰富,不同品类之间价格相差比较悬殊,客单价最高的种类是婴儿营养补充剂,已经到了10.5元/g。不过,并不能用普通奶粉的价格标准来衡量特医食品,因为这类产品的研发是一项“马拉松式”的长线投资。
众所周知,特医食品的核心就在于配方和医疗研发。对于体质特殊的宝宝来说,特医食品不仅是必须更是刚需!如果宝宝有乳糖不耐受、氨基酸代谢障碍、苯丙酮尿症或者早产/低出生体重等情况出现,就需要用对应症状的特配粉来保证宝宝日常营养摄入。因此,想要做专做精特医产品,从医疗研发、临床数据、生产技术、医疗人才储备等方面,都需要企业持久的技术沉淀和服务基础。
也正是特配粉的针对人群非常明确,功能性也很明显,一旦进入门店,能快速帮消费者解决问题,有利于建立起门店和用户之间的信任,同时也为门店后期转换产品时会创造更多的生意机会!而且在拜访代理商时,不少代理商表示能有科研实力和生产技术的特配厂家更放心!所以当前市场,谁有实力自主研发特配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谁的科研能力和工艺水平会有相当稳健的基础。
政策逐步完善,企业也需恪守行规
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的生产、使用等要求与普通食品不同,不纳入普通食品进行管理。2017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成立了特殊食品注册管理司,此后也陆续在完善行业规定。不过,由于特配粉市场起步较晚,线下线城市的特配渗透率目前也还不算高,市场被很多高毛利的冒充特配的固体饮料所占据。
2019年5月,一则“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潜入医院商店”的报道引发关注。中国经济网舆情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共监测到相关纸媒报道1974条,新闻网站文章7488篇,移动端文章3464篇,微信公众号文章7759篇,微博原发、转发2.2万余条,博客69篇,论坛发帖286条,北京、上海等多地区相关舆情热度较高。
12月27日,湖南郴州第一人民医院给治疗牛奶过敏的患儿开处方,将不能保证婴儿营养的固体饮料作为特医奶粉卖给家长,最后医院对医院药学部、儿保科、儿童消化内科6人进行书面检查、诫勉处理、批评教育、责令公开检讨,向举报人登门道歉。
这些市场乱象的隐现正在伤害消费者对商家的信赖,因此一方面需要国家正本清源,避免鱼目混珠,同时更是离不开厂家和渠道规范行为。就像雀巢(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大陆医务策略及运营总监杨燕涛分享的:“特配粉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品牌定位和核心竞争力丰富特配产品结构,加强研发与创新;在推广策略上,进行专业学术沟通及医务渠道的推广很关键;在渠道策略上,如何选择合适的渠道切入,合理的价值链及利润分配,医院与渠道的投入平衡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特配粉市场刚刚掀起热潮,这个市场还处于一起做大蛋糕的阶段,相关制度不可能一蹴而就,希望进攻特配粉的企业在遵守行业制度的前提下,能加强特医食品科普宣传,让消费者了解其特殊性,并遵医嘱食用。大家一起拧干“特医食品”名称的水分,维护好特医市场秩序,才能为特配粉行业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