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黑天鹅的突袭,让全球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实体门店,遭受重挫。换个角度来看,对于各行各业而言,这场危机何尝不是一场压力测试。强压之下,我们看到了企业的“生存百态”,如果企业经受的压力越大,越能体现其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也会有更多逆袭而上的机会。
后疫情时代,整个行业“精细化”运营的进程加快,中国奶粉市场迎来“拐点之年”。而压在上下游企业身上的几座“大山”让大家寸步难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此次疫情最受伤的无疑是终端门店,但作为命运共同体的品牌方和代理商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从奶粉品牌来看,奶粉市场“僧多粥少”,供需失衡,奶粉品牌进入了贴身肉搏的“抢客大战”,市场乱象增多,马太效应加剧;从终端门店来看,全球疫情逐渐常态化大大影响了门店的进店率,倒逼部分门店不得不拓展服务渠道。另外,新客减少、奶粉利润下滑、运营成本增加、人才缺乏等因素导致门店优胜劣汰加剧;从代理商来看,上有品牌要销量,下有门店要服务,一些代理商在利润减少、成本激增、合作品牌不稳定、服务能力不足等形势下惨淡出局。
因此,奶粉市场的两极分化愈演愈烈,奶粉品牌在渠道上的销售状况也是“冷热分化”不断加剧。这场“压力测试”考验的就是品牌方、代理商以及母婴店的应急自救能力,倒逼大家积极转型升级,提升运营效率和综合实力。当然,一些应急能力较弱、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不足的就会被陆续淘汰出局。
但就如丘吉尔所说:“不要浪费一场好危机”。危机背后隐藏着一些机遇,抗住了或许就能脱颖而出。经历特殊时期,也能让企业看清楚自己的哪些环节是在“裸泳”,从而稳固根基,增强防风险能力。
强压之下,必有勇者。尽管消费市场变得越来越冷静,但我们看到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底气,我们看到了品牌方在减量市场下积极开拓增量市场的勇气,我们看到了渠道商在窜货乱价横行的市场下积极转型升级的魄力。
去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981亿元,比上年下降3.9%。按零售业态分,2020年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1%,百货店、专业店和专卖店分别下降9.8%、5.4%和1.4%。坎坷波折的去年,各行各业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好在今年,中国经济逐渐恢复,今年1-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057亿元,同比增长16.4%。按零售业态分,1—9月份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便利店、百货店、专业店和专卖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6.2%、14.5%、19.9%、17.1%和19.8%。
在市场大变局之下,中国乳企积极保供应、稳市场、稳人心,体现出了坚忍不拔的韧性。面对新生代消费者需求的更迭,伊利、飞鹤、澳优、君乐宝、宜品、和氏、雅泰、美力源、美庐等乳企在产品、营养、品类、品质、包装、品牌等不同维度持续精进,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我们看到了这些乳企化压力为动力来耕耘市场的决心。以伊利为例,今年前三季度,营收净利双位数增长,逆势而上,继续保持中国乳业龙头地位。
再看终端门店,在面临新客少、动销难、利润低等至少三座“大山”的压力下,他们依然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积极调整商品结构、优化品类矩阵、升级门店场景、优化导购服务来强化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正如有渠道向笔者反馈:“所有的行业大局势是我们零售端无法解决和改变的,我们在当地唯一的优势就是做好商品+服务。”
寒冬之下,“压力”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就是企业进化自身实力、提高“免疫力”的助力。反之就是一道“催命符”,让企业最终走向“山穷水尽”。
奶粉圈&奶粉智库创始人刘磊在《刘磊说》视频专栏中曾说过:“悲观者看到问题,乐观者看到机会。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笔者也是非常赞同这个观点,我们可以做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风平浪静时做好危机的预测,惊涛骇浪时进行积极的应对。
尽管新生人口减少,但品牌依然有市场精耕的机会,并且一些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在提高;尽管奶粉利润在下降,但门店依然有商品精耕的机会,并且可以培育营养品+零辅食等趋势品类;尽管奶粉市场供大于求,但消费者需求不会消失,大家依然有用户精耕的机会,并且可以强化自身实力,增强竞争壁垒。
其实,这场“压力测试”也提醒了大家需要时刻具备危机意识,在平时也可以做一些应急测试,提升团队的应急能力从而找出漏洞,查漏补缺,防患于未然。如果大家能时刻做好准备,或许就能在逆势中抓住时机,逆势突围。从今天开始,做有准备的人吧,等机会来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