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品卖不动?90%的门店少做了这一步

作者:孙英
2020-10-31

今年,伊利、圣元优博都先后发布了营养品,并且合生元、澳优也在营养品赛道上加码了新品。面对今年的突发疫情,营养品销售似乎迎来了新的曙光,那后疫情时代,营养品在母婴渠道的销售现状究竟怎样呢?

前景广阔,频频入局养精蓄锐

数据显示,至2019年,中国的保健品行业市场规模约达2227亿元,2021年有望突破3300亿元。营养保健品行业的巨大市场容量也吸引了伊利、飞鹤、君乐宝、澳优、圣元优博、健合、贝因美等乳企纷纷布局。

不过布局营养品的乳企虽不少,但在母婴渠道一般只看到了伊利(金贝智)、澳优(爱益森益生菌)、健合(Swisse+合生元益生菌)、贝因美(Good health)等的身影,乳企营养品的销售渠道更多还是线上。

据知情人透露:“营养品份额还不足够引起乳企的重视,和政策不明朗也有一定关系,多在养精蓄锐。乳企收购的进口品牌基本是依托线上渠道,销售成本低,效果还挺好。个别乳企的营养品产品无亮点,也没有给门店系统性指导,导致线下的营养品销量并不好。”

微信图片_20201031234002.png

从贡献率来看,对于很多乳企而言,营养品的营收占比确实还无法和奶粉相提并论。2019年飞鹤营收137.22亿,VitaminWorld收益为5.78亿元,仅占飞鹤总营收的4.2%,和奶粉相比,属于小巫见大巫。

有资深人士告诉笔者:“营养品没有奶粉的刚需性,属于附加的。出于效益考虑,也不会有太多乳企重点跟进,奶粉才是现阶段的核心,门店卖不起来也情有可原。” 这也是为何今年消费者健康意识尽管提升了一个度,但营养品的动销仍然让门店苦恼的原因,缺少品牌与渠道的合力。有导购也是很郁闷,磨破嘴皮都没把消费者搞定,产品功能该说的都说了,店里的营养品还是卖不动,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占比不高,消费者教育成本高

其实,每当笔者和连锁老板聊奶粉品类、营养品的占比时,都会有较大的数字落差。从连锁反馈来看,现在的奶粉占比一般在60%甚至更高,营养品普遍在5%左右,有的低至3%,做的好一点的有8-10%。

一谈到营养品的销售,门店也相当憋屈,品相精减了,陈列美观了,店员培训了,品类重视了,整体销售还是趋缓,没有太大提升。

微信图片_20201031234005.jpg

门店重视了,为何营养品的销售还是不开花结果呢?总结下来有三方面原因:首先,线上分流严重。线下的营养品鱼龙混杂,销售价格虚高,很多线上的进口营养品性价比要高很多;其次,销售模式老套。营养品销售手段太粗暴,各种充值、免单等一系列销售套路,导致消费者信任缺失;最后,消费者教育难。真正大力度投入做门店和消费者教育的品牌太少,门店自己做消费者教育,耗时耗钱耗力,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重视意识只是一方面,其实不是门店不想卖营养品,而是消费者不愿在一个场所选择产品,现在是供严重大于求,同质化太严重”,某资深人士补充道:“年轻人对品牌的选择和认知会越来越理性,营养品销售不好的关键还在品牌和门店过于看重短期效益,不做持续跟进,才会导致表面看销售氛围不错,却没有任何销售结果。”

专业驱动,行业发展任重道远

在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看来,我们的营养品行业专业化程度不高,主要以舶来品为主,线下销售存在三个问题,第一,缺乏线下的专业地推;第二,低技术水平同质化竞争,整体看国产营养品水平较低,技术研发需要创新;第三,消费者认知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此,有专业人士建议:“营养品是一个需要耐心和信念的细分品类,上下游需要共同努力。首先,要有培育的心态,品牌该做的标配动作不能少,不能偷工减料;然后对门店输出更多有价值的服务,晒红包这类基础销售配套不太影响营养品卖得好不好;最后,营养品的教育已经升级到3.0版本了,枯燥培训只会增加导购的疲惫和抵触情绪,这就考验每个品牌的营销战略了。”

微信图片_20201031234008.jpg

总的来看,营养品销售还是需要专业驱动,如果品牌方更多依赖门店导购去做消费者教育,这个想法不太现实,门店也没有精力针对单一品类做大量的功课。但是品牌可以培养导购的销售信心,提升导购和消费者的深度沟通能力。

只要导购有信心,消费者看到效果,母婴店老板不需要很懂营养品,门店都能销售的很好。但很多品牌本末倒置,该做的工作不做,只想依赖渠道推力,忽略了营养品独特的操作模式和运作思维。笔者认为,营养品销售,门店需要与品牌方一起发挥协同效应,实现1+1>2。

来自:奶粉圈
分享
0
相关文章
我要评价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用户评论
小程序
个人中心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