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里的 “有色颗粒”都是什么?

作者:岁岁
昨天

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采用真空投料、巴氏灭菌、全自动化设备,在高温高压的密闭环境中完成,全程无需人工操作,确保卫生安全。但常有家长反馈奶粉开封后发现彩色颗粒,这究竟是生产环节的问题还是使用中的正常现象?这些颗粒为何会出现?是否影响宝宝健康?



红色颗粒


奶粉里面如果有红点点,要看看量,一般是不会多的,就稀稀拉拉几颗,一般不属于质量问题。奶粉中存在红点一般存在干法工艺或者干湿法混合工艺中,因为高温会破坏部分热敏感营养素的活性,因此必须把营养元素干混进去的。此时若混合不均匀,就会肉眼看到了。婴幼儿奶粉中的红色小颗粒可能来源于维生素B12,乳铁蛋白,β-胡萝卜素等,属正常现象,无质量问题。


黄色或者橘色颗粒


奶粉中出现的微量的黄色/橙色颗粒主要来源是维生素A和特色强化配方——叶黄素。


维生素A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对热、酸、碱稳定,易被氧化,紫外线可促进其氧化破坏。可以不同程度地溶于大部分有机溶剂,但不溶于水。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很容易被氧化和异构化。维生素A包括A1及A2,A1即视黄醇。


叶黄素是作为特色强化配方加入奶粉中的营养素。叶黄素有助于宝宝的视觉神经发育,现目前部分奶粉中会加入叶黄素,而叶黄素呈现为桔黄色至桔红色,所以在奶粉偶尔会出现这些颜色的颗粒。


黑色颗粒


黑褐色颗粒物叫“焦粒子”或"焦糊粉",是乳糖在焦化中或奶粉粒在糊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颗粒,是由于高温下乳糖和蛋白质发生的一种“美拉德”反应产生的,都是在喷雾干燥塔中受高温影响变性而生,奶粉粒密度变小且溶解性下降,冲调时有的便会漂浮于液面。我国乳粉GB19644—2010规定杂质度应低于16 mg/kg,也就是说黑色胶颗粒可以在奶粉中存在,但是应该是少量,数量小于16 mg/kg,此时不属于质量问题。


硬颗粒


奶粉冲调时可能在奶块里揉搓到的小颗粒,或在奶瓶底部沉淀的白色或晶体状的小颗粒,主要是一些难溶或微溶的成分,比如碳酸钙、磷酸三钙、硫酸锌、硫酸锰、碘化钾、牛磺酸和乳糖等,奶粉冲调后,这些成分多数与蛋白质、脂肪等悬浮于奶液中,溶解不好时部分会沉淀于奶瓶底部,但能被胃酸分解后在小肠吸收利用,一般不属于质量问题,建议家长注意冲调方法,可以进行二次冲调,多数情况下可以溶解的。


白色/透明小颗粒


奶粉中的白色或透明小颗粒可能来源于乳糖结晶、蛋白质变性以及矿物质晶体。


01 乳糖结晶


奶粉颗粒是由非结晶乳糖和其它粉质组成所构成的连续体,其中包埋了脂肪球、酪蛋白胶粒以及乳清蛋白。奶粉经过迅速脱水干燥后,其中的乳糖(奶粉中含有大量的乳糖)呈现非结晶的玻璃体,如果奶粉中吸收水分达到Aw>0.4时,乳糖可产生结晶作用,从而使粘附在奶粉颗粒表面的乳糖相互形成结晶体,就会呈现出白色或是透明状的小颗粒。


02 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变性一般发生在冲调奶粉时,如果冲调水温过高(一般在70℃左右)就会出现蛋白质变性的现象,变性了的蛋白质会呈现白色或者是透明的小颗粒附着在奶瓶上。


03 矿物质晶体


奶粉中会加入很多矿物质,如钙、钾、镁等必需营养素,而很多矿物质都是呈现为透明或白色的晶体状,所以在一些奶粉中也会出现这样的晶体。


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知道奶粉中这些五颜六色的小颗粒从哪里来的了吗?如果奶粉中存在少量的话就不用担心,这是正常现象,而且不同批次的奶粉由于季节、奶牛、生产过程中的喷雾干燥塔等不同,在奶粉颗粒大小、颜色、味道和蓬松度等都会有所不同,但奶粉营养配方都是一样的,不影响奶粉质量,可放心饮用。但是奶粉中如果出现异常的大块颗粒,就要引起重视了,可以与购买的渠道及时联系。

来自:奶粉智库网
分享
3
相关文章
我要评价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用户评论
小程序
个人中心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