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凉爽中夹杂着丝丝寒意,“秋雨绵绵添凉意”,气温的频繁波动削弱了孩子的抵抗力。此时,昼夜温差大,成为细菌与病毒滋长的温床,尤其易引发儿童腹泻。其中,轮状病毒感染最为普遍,俗称“秋季腹泻”,且常伴随乳糖不耐受症状,在婴幼儿中尤为常见,需家长特别留意防护。
轮状病毒感染是怎么回事?
轮状病毒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主要表现是呕吐、腹泻,有些孩子会有发烧,大便水样或蛋花汤样。多见于6个月到2岁的婴幼儿,病程约3—8天,具有传染性。该病毒在皮肤上残留的时间可达数小时,而在玩具等物品上的残留时间可长达数天。主要传染源包括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以及轮状病毒患者,由于婴幼儿各项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力较低,因此极易感染轮状病毒。
婴幼儿受轮状病毒感染后,大便次数增多,肠黏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影响其吸收功能。另外,随着腹泻延长,肠黏膜受损严重,会影响乳糖酶分泌功能,乳糖酶含量会明显下降,从而出现乳糖不耐受情况。轮状病毒感染继发乳糖不耐受症是婴幼儿常见症状之一,在应对感染的同时要注意调理乳糖不耐受。
什么是乳糖不耐受?
母乳和婴幼儿配方奶粉中都含有一种特有的碳水化合物,叫做乳糖。乳糖需经由人体小肠内分泌的乳糖酶水解为单糖后才能被消化吸收。
当各种原因导致宝宝分泌的乳糖酶不足或减少时,摄入的乳糖无法在小肠内被完全分解。未经分解的乳糖转运至大肠,经大肠菌群发酵,产生氢气和二氧化碳等引发的腹胀、腹泻、酸臭味、放屁带大便等症状称为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在临床上根据病因可以分为两种: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大多是由于基因调控导致的,比如亚洲和非洲人群本身的乳糖酶活性低(特别是6岁以后的乳糖酶活性降低),以及比较少见的因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引起的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继发性的乳糖不耐受:
因为宝宝的消化功能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各种病毒和细菌的侵袭而引发腹泻,往往胃肠道感染、腹泻等疾病之后造成肠黏膜损伤、细菌过度生长、肠道菌群失衡,从而使小肠绒毛顶端受损,造成乳糖酶分泌减少。同时,轮状病毒还可以直接作用于乳糖酶使其分解,引发乳糖不耐受型腹泻。据调查研究显示:婴幼儿秋季腹泻后继发乳糖不耐受的概率可高达80.0%左右。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的症状表现
1、大便稀薄,大便次数一天多则十余次,少则一天4-6次。
2、大便有泡沫、或少量粘液带奶瓣。
3、容易一喝奶就拉,放屁带大便,屁也比较多,肚子咕咕叫。
出现乳糖不耐受该怎么办?
1、母乳喂养的宝宝
确诊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之后,不建议停止母乳喂养,而是在每次吃母乳之前,先补充乳糖酶制剂,乳糖酶制剂同样可以起到分解乳糖的作用。
2、配方奶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宝宝
明确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可以补充乳糖酶,帮助更好地分解乳糖。
或更换为无乳糖配方奶粉的,建议同时补充益生菌,稳定肠道菌群,修复肠黏膜,刺激小肠绒毛自身分泌乳糖酶。
而无乳糖的奶粉不建议长期吃,因为乳糖对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都是比较重要的,吃上无乳糖的配方奶粉大便情况逐步稳定后,逐渐搭配乳糖酶转到正常配方奶粉或母乳。
继发性乳糖不耐受一般时间周期在2周-2个月,孩子体质不同,改善时间也会存在差异,使用乳糖酶的孩子建议稳定后继续补充2-3周左右,而益生菌建议持续补充3个月,可以帮助有益菌更好的定植,帮助肠黏膜的修复。
参考文献:
【1】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继发乳糖不耐受症的影响因素分析郭洲萍 江西省赣州市妇幼保健院
摘要: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继发乳糖不耐受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60例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继发乳糖不耐受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乳糖不耐受检测,统计乳糖不耐受阳性率,分析轮状病毒肠炎继发乳糖不耐受症与季节、年龄以及腹泻症状持续时间的关系,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季节性分布显示,1月和12月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继发乳糖不耐受症的发生率较高。6~12个月患儿发病率最高(41.67%),3~5岁患儿发病率最低(8.33%)。腹泻症状持续3~6d的患儿发病率最高(36.67%),腹泻症状持续0~3d的患儿发病率最低(16.6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季节、年龄段、腹泻持续时间是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继发乳糖不耐受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婴幼儿继发乳糖不耐受症主要发生在1月和12月,婴幼儿年龄越小,腹泻症状持续越长的患儿乳糖不耐受患病率更高,应该尽早对腹泻患儿进行乳糖不耐受检测,及时采取合理的喂养模式
【2】苏慧敏,姜毅,胡玉莲等. 新生儿非感染性腹泻乳糖不耐受发生情况调查[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4):30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