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宝宝居家护理指南来了!

作者:岁岁
2025-02-21

早产儿如同温室中的娇嫩花朵,出院时往往还没达到预期的足月状态,身体各部分及器官尚未发育完善,免疫力和生活能力相对较弱,亟需父母加倍呵护。爸爸妈妈出院后的居家照护会对宝宝日后的生长、发育产生决定性影响[1]。那么,怎样确保早产儿饮食得当、睡眠充足,并助力其健康成长呢?


01

营造良好生活环境


1、通风:早产宝宝回家后由于体弱、免疫力低,房间要保持空气新鲜。一天通风2次,每次30分钟,但不要有穿堂风。


2、温度:室温适宜(24-26℃),湿度55%~65%。宝妈宝爸们要注意的是每天给宝宝测量体温,体温在36-37℃之间比较合适。如果体温低于36℃,可以适当调高室温或包裹厚些。如果体温超过37.2℃,请降低室温或给宝宝包裹薄些[2]


3、避免感染: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尽量减少外人接触宝宝,尤其避免感冒、皮肤感染、腹泻等病人接触宝宝,避免带宝宝到公共场所及人多的地方。家人如有感冒症状要避免接触孩子,妈妈感冒时,喂奶要戴口罩。



02

日常喂养需谨慎


早产宝宝首选母乳喂养。为了保证早产儿快速生长发育,母亲乳汁中所含蛋白质要比足月母亲乳汁的含量高80%,而且蛋白质为溶解状态的乳清蛋白,妈妈的乳汁里还含有帮助消化的蛋白酶,所以早产儿吃妈妈的奶,更容易摄入到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蛋白质[3]


母乳喂养时要根据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需要添加母乳添加剂。如果没有母乳,可以选用早产儿配方奶粉,待宝宝校正月龄(实际月龄-早产周数)达到足月标准后,逐步过渡至普通配方或部分水解配方。


部分水解配方奶粉,通过特殊工艺将蛋白质分子进行部分水解,使其变得更加细腻,更易被肠道所吸收。对于早产以及那些家中有过敏史、需要预防过敏风险的宝宝来说不仅能够减轻了肠胃负担,更有助于促进营养的吸收和利用,为健康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而对于肠道更为敏感或存在过敏风险的宝宝来说,深度水解配方奶粉会更适合,这种奶粉将蛋白质分子进一步水解成更小的片段,从而有效降低了过敏风险,为宝宝提供了一个更为安全、可靠的营养来源。


氨基酸配方奶粉则是针对肠道功能极度脆弱的早产宝宝以及重度过敏宝宝而设计的。它将蛋白质完全水解成氨基酸,无需宝宝肠道再进行繁琐的消化过程,确保了宝宝能够获得充足且易于吸收的营养。


每日可遵医嘱补充维生素AD、DHA及铁剂等,同时要注意观察宝宝的大小便以及腹胀情况,从而正确判断喂养耐受的程度,必要时就诊。


03

平日护理要细心


1、勤换尿布:早产宝宝的皮肤很娇嫩,要勤换尿布或纸尿裤,大小便后用温水洗,保持臀部皮肤干燥,可以外涂护臀膏等预防红臀。


2、适时洗澡:每天或隔天一次,水温控制在39-41℃。在脐带未脱落之前,如果没有渗血渗液,可以用清洁的水消毒脐部,如果有渗血渗液每天用75%酒精消毒2次,注意消毒时要用大拇指和食指撑开脐部,消毒脐带根部,由内到外环形消毒[4]


3、口腔护理:宝宝虽然没有牙齿,但是重视早产儿口腔护理是非常推荐的,可以用棉签或口腔清洁纱布蘸取温开水进行清理,注意清洗舌头时不要伸太深,以防呕吐。


4、抚触:多进行抚触,多和宝宝聊天,给宝宝传递爱。抚触可以给宝宝带来的触觉上的刺激,会在宝宝大脑形成一种反射,这时宝宝的眼睛、手脚跟着活动起来。当这种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和活动较多时,就促进了孩子智力的发育。还有一个好处可以减少哭闹,可以更好地睡眠,而腹部的按摩,可以促进宝宝的消化吸收[5]


04

记得定期 随访检查


所有早产儿出院后均需定期随访检查。矫正胎龄50周前,每1-2周复诊1次;出院后至矫正6月龄,每1-2月随访1次;矫正7-12月龄,每2-3月随访1次;矫正12月龄后,至少半年随访1次, 直至36月龄(3岁)。


随访时,随访医生会按照纠正月龄大小,重点关注神经行为评分,观察孩子有无注视人脸、追听追视情况,观察有无头竖立及肌张力高低等情况,还会根据情况建议做影像学检查。


宝爸宝妈们在护理早产宝宝时,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急躁,多观察宝宝的变化。只要合理地喂养,精心地照顾,定期随访,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干预,“早到天使”肯定能茁壮成长!


参考资料:

[1]王亚男,赵静,田歌,等,家庭综合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父母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24,26(2):55-59.

[2]苏绍玉,胡艳玲.新生儿临床护理精粹[M1.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3]杨园园,陆虹,早产儿母乳喂养指南的发展策略[J].护理管理杂志,2022,22(3):174-179.

[4]郭云云,王晶,范玲.不同脐部护理方式对新生儿脐炎发生率与脐带脱落时间影响的网状Meta分析[J].护理学杂志,2021,36(10):95-98.

[5]黄婷,郑剑煌,林春燕,感官刺激对早产儿神经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1.中华护理杂志,2023.58(12):1456-1462.

来自:奶粉智库网
分享
0
相关文章
我要评价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用户评论
小程序
个人中心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