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就在近日,一名新手妈妈疑似因为让3个月宝宝练习趴睡窒息死亡,引发舆论关注!粉哥听闻悲剧发生,感到非常遗憾与痛心!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场悲剧的背后,也暴露出一系列“育儿风险操作”,需引起家长重视!
我们先来看看这起事件中,暴露出的育儿安全问题:
新手妈妈付费加入某机构的“睡眠引导群”,这个群主要是训练婴儿独立睡觉,根据这个群的训练引导,要让婴儿跟母亲分房睡,并且睡在完全漆黑的空间里,妈妈只能在外面看监控,以此训练婴儿独立入睡的能力。
意外发生当天,事件中这位妈妈看监控发现孩子的睡姿变成趴睡了,而且还大哭不止。但是宝妈不仅没有第一时间进房间查看嗷嗷大哭的婴儿,而是跑到睡眠引导群中求指导:@群里的答疑老师没有回复,这位宝妈录下了监控视频发群里,问群友有没有类似经验。
群里的群友发言称:“不是大哭可以不干预”。宝妈又说担心孩子闷死,但是群友说“不会不会”。宝妈认为自己的孩子“解锁趴睡技能了”,群友高兴地为她点赞。
一个小时过去了,孩子的哭声从撕心裂肺变成了毫无动静。从头到尾,这位宝妈就在孩子屋隔壁,看到听到宝宝非正常反应,却因盲目听信群友和引导群里不科学育儿观点,一直没有当面查看过宝宝的状况。
直到一小时之后,她进入孩子的房间去喂奶,才发现三个月的宝宝已经没有了呼吸。
这位家长一连串令人窒息的操作:趴睡、分屋、漆黑环境、哭泣免疫、独立入睡、盲从盲信......
对婴儿而言,这些操作到底存在哪些安全风险?为了不让悲剧重演,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排雷避坑:
一、趴睡到底好不好?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胎儿在母亲子宫内就是腹部朝内,背部朝外的蜷缩姿势,而这种姿势是最自然的自我保护姿势,所以宝宝在趴睡时会更有安全感,容易睡得熟。还有一些研究认为,趴睡对宝宝有着诸多好处:提高睡眠质量、促进呼吸系统的发育成熟、塑造好看的头型……因此,很多家长觉得让孩子趴着睡挺好的。但其实,无论在哪里看到趴睡的“好处”,家长都应该警醒的知道——婴幼儿趴睡是不安全的睡姿,“趴一趴”是有诸多前提的。
1、趴睡——除了窒息,还是婴儿猝死综合征的重要危险因素!
◆没有学会翻身前,趴睡易引起宝宝的面部被掩埋,导致窒息,无法及时醒来摆脱危险;
◆会让宝宝吸入刚刚呼出来的废气,导致缺氧;
◆不利于散热,导致宝宝体温异常升高;
在权威的婴幼儿睡眠安全指南中,都推荐一岁以内的婴儿仰卧入睡,尤其是当宝宝还不会翻身时,是禁止趴睡的。即使已经会翻身,也尽量要让孩子仰睡,尤其是在六个月内,因为在这一时期婴儿猝死综合征(SIDS)发生率最高。
2、“趴睡”有着诸多前提:
对于还不具备自主活动能力的小月龄宝宝来说,仰睡是较为安全的睡姿。一些有特殊情况,如早产、有严重的睡眠问题等的宝宝,在儿科医生的允许和指导下,可以在宝宝清醒且状态好的时候适当进行俯趴练习。但过程中必须有人一直监护,且建议只在白天趴睡。当孩子在6-7月左右学会了翻身,会由仰卧位转为俯卧位,可以选择趴着睡。但是,宝宝选择趴睡前,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睡眠过程中宝宝是否可以自主翻身?
家长要确保宝宝不会因为难以转动头部以及翻身,引起呼吸不畅而造成意外。
◆趴睡时家长是否守护在旁?
即使宝宝已经能够自主翻身,趴睡时也必须有家长守护在身旁,自始至终全程陪伴,以防宝宝头部埋入枕头或被子,发生意外。任何时候都不要让宝宝单独直接在摇篮、小床上趴睡。晚上睡觉时,最好还是让宝宝躺着睡。
◆趴睡注意观察宝宝是否有不适症状?
俯卧脸朝下不易观察到宝宝的呼吸和表情,有异常难于及时发现。因此,家长在宝宝趴睡时要注意床上的毛巾、衣被等是否可能闷住宝宝口鼻,分辨宝宝的精神状态是否有异,例如四肢不自然伸动、脑袋艰难扭动、哭闹不止、呼吸难受、缺氧面部红涨青紫等。
宝宝的最佳睡眠姿势是什么?
其实并没有哪种睡眠姿势是最佳睡眠姿势。父母应该根据宝宝具体的年龄、自身体质特点决定。
3个月内的宝宝应该尽量避免趴着睡,喂完奶拍嗝后可以先取右侧卧位,然后3小时左右帮宝宝改变一下体位,左右侧交替着睡。有人照料时可选侧卧、俯卧睡姿,若旁边没人照顾时最好选仰卧睡姿,同时注意棉被等不要遮掩住宝宝口鼻。容易溢奶、吐奶的宝宝可以将头侧稍垫高,取斜坡卧位。感冒的宝宝可以在父母的照护下采取俯卧位。
3个月后宝宝学会自己翻身,一定程度上宝宝有自我保护能力,可以仰卧-侧卧-俯卧几个姿势轮流交替,宝宝清醒时可以让宝宝多趴着。
1岁以后,家长不需要对宝宝的睡姿过多的干预。不管哪种睡姿,宝宝自己喜欢舒服就行,但爸妈一定要好好看管不能有疏忽。
二、宝宝多大可以分房睡?
事件中这位妈妈所在的睡眠引导群的机构,提倡分房而睡,养成宝宝独立入睡的习惯。但是对于小宝宝而言,过早分房而睡真的好吗?
如果家长只是为了自己的睡眠质量或者为了省心,不想让孩子过度依赖自己影响休息,过早分房而睡实在是不妥!
美国儿科协会在2016年11月发出建议,认为在孩子1岁以前,应该和父母睡在同一个房间(同房但不同床),因为他们的研究显示,这样可以显著降低婴儿猝死综合症的发生率。
至于1岁后,应该什么时候分房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没有权威的界定。孩子分房睡并没有统一的年龄,要视每个宝宝不同的情况而定。
如果你的孩子从心理、能力上还没有准备好分房睡,没有必要强硬分离。
3 岁前,是孩子安全感构建的关键时期,如果硬逼着孩子过早分房,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也会受到影响。至于家长担心孩子“不够独立”、“依赖心理严重”、“害怕不好的影响”等,属于心理过于焦虑。
3岁后,安全感充足的孩子会主动向外伸出尝试独立的脚步,在此之前不必以牺牲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为代价,强硬地把孩子推出去。至于3岁后,当孩子内心的安全感足够充足,迟早都会适应分房而睡,不用着急。
当然,完成分房这件事,始终需要父母的引导。分房可以从分床开始,慢慢过渡会让孩子更好适应,也许这个过程并不一定很顺利,但千万不要指责孩子。只要家长用爱为孩子点亮心中的灯,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孩子迟早会接受分房而睡。
三、宝宝睡觉选择漆黑环境好不好?
明亮的环境会使人产生一定的兴奋感,或会影响到身体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质量。时间长的话,甚至有可能会导致人体代谢出现异常,尤其是还在发育的未成年人,伴随着灯光睡觉,可能会影响到身体发育。
事件中的宝宝只有三个月大,但其实宝宝在出生后的前 3 个月,褪黑素分泌的节律性并不明显,白天、夜间浓度较为类似。之后褪黑素的日夜变化会逐渐明显。因此,小月龄宝宝睡觉时不必过于要求一定要保持漆黑环境。尤其是小月龄宝宝在白天也需要睡眠时间,如果为了保持房间漆黑环境而关门睡觉,万一宝宝出现不适很难及时发现。
随着宝宝月龄增加,慢慢习惯光线柔弱的环境入睡,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培养宝宝的良好作息习惯,对孩子的整个生长发育非常有利。
但是,对于有些宝宝来说,非要强迫关着灯在一片漆黑环境入睡,也不见得是好事。比如“怕黑”的孩子,其实怕黑这个事情再正常不过,因为孩子觉得黑暗中看不到亲人,可能会有一种恐惧感。家长们要逐渐引导,比如说可以给孩子留一盏小夜灯,等孩子逐渐适应黑暗,再把灯关掉。
当然,如果总开着灯睡觉,不光对孩子的眼睛、对孩子以后的精神发育都会有影响,家长要逐渐引导孩子适应黑暗环境入眠。
四、对婴幼儿而言,哭泣免疫靠谱吗?
事件中有群友说“老师说不是大哭不干预”。这种哭声免疫法,是为了训练出一个少哭闹,“让妈妈省力的乖婴儿”。哭声免疫法曾在美国风靡一时,然而事实证明,被哭声免疫法训练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此方法已经被欧美深深反思和摒弃,它的创始人约翰·华生也被评为美国人最讨厌的人之一。
因此,事件中该机构倡导的这种哭声免疫法育儿观念,“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背后是置孩子的需求于不顾,是违背人伦天性和实际情况的塑造法,真的不靠谱,不科学,不建议家长学习!亲密育儿,按需喂养,才是育儿最基本的共识。
哭是宝宝最初的表达方式,哭泣是在传递身体“信号”,当宝宝饿了、尿了、困了、难受了、生病了都会哭,是在提醒家长们注意,需要尽快查看宝宝是否出现不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点击链接查看:如果宝宝这样哭不停,立马带宝宝去医院,一分钟都不要耽搁...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长得好,还让人少操心。但是养育孩子哪有这么简单,稍不留神,安全育儿没有做到位,就容易发生意外。正如这起悲剧的发生,就是宝妈缺乏基本的科学育儿知识,盲从盲信采取一系列无知操作,最后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
在此,提醒各位家长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信息要选择正规途径,尤其是与宝宝健康息息相关的科学育儿知识,建议听从专家、医护人员等专业人士和专业平台的意见。家长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与判断能力,不要盲从盲信伪科学与伪理论!遇到问题要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以免让无辜的孩子遭罪。这起悲剧带来的教训太过惨痛,希望大家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育儿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愿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愿天下的宝宝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