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哥导读:益生菌作为热门营养成分,在消化吸收、肠道健康、免疫力等方面均具有优势,所以不少宝爸宝妈会给宝宝选择一款添加有益生菌的奶粉。近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了一则关于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La80和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LMG11588批准列入《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的征求意见。如果该意见通过,国家批准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益生菌菌株将达到17种。
并且,据奶粉智库统计,目前奶粉智库网能查到配方且添加有益生菌的新国标3段奶粉达210款(想要查看全部添加有益生菌的新国标3段奶粉可以看文末哦~)。
其中,添加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b-12的奶粉有189款;添加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HN019的奶粉有76款;添加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07的奶粉有19款,其实这3种益生菌均属于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这一类,总计206款奶粉添加有这类菌,占比高达98.10%。另外,还有9款奶粉添加有其他益生菌,包括鼠李糖乳酪杆菌HN001、短双歧杆菌M-16V和发酵粘液乳杆菌CECT5716。
为什么允许添加的益生菌有15种,但在目前新国标婴配粉中只有以上这6种益生菌有添加呢?同时,为什么98.10%的益生菌奶粉都添加的是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呢?粉哥深入研究了一番,竟有大奥秘。
婴配粉中的6种益生菌
作用强大!
首先,宝宝奶粉中添加的这6种益生菌,对宝宝的健康均有强大作用,尤其是在消化吸收和免疫方面。
1.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b-12(下文均简称为Bb-12):可以预防呼吸道感染、腹泻和湿疹[1]。此外,还具有促进肠道菌群平衡、提高免疫力、预防和缓解便秘、改善急性肠胃炎、肠绞痛等作用[2]。
2.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HN019(下文均简称为HN019):常被用来改善胃肠道不适、降低肠道和呼吸道感染、平衡胃肠道菌群[3]、减轻腹泻、提高免疫[1]。
3.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i-07(下文均简称为Bi-07):具有免疫调节的功能、缓解抗生素引起的副作用、改善特异性免疫反应,预防呼吸道感染和缓解腹胀等作用[4]。
4.鼠李糖乳杆菌HN001(下文均简称为HN001):具有预防过敏、哮喘、鼻炎、湿疹等作用[3, 5],常被用来提高免疫力及平衡肠道菌群,促进肠道健康[4]。
5.短双歧杆菌M-16V(下文均简称为M-16V):可以预防和缓解便秘、降低过敏发生率、促进婴儿早期黏膜免疫的发展、降低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1, 6]。
6.发酵乳杆菌CECT5716(下文均简称为CECT5716):可以提高免疫力[7]、抑菌[8]、减少婴儿胃肠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等[9]。
为什么98.10%的奶粉添加
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
各大品牌选择的益生菌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最常用的益生菌为Bb-12,其次就是HN019和Bi-07。为什么98.10%的益生菌奶粉中都选择添加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这类菌种呢?
1、在母乳和健康宝宝的肠道中占据主要地位
采用母乳喂养的宝宝肠道菌群组成较单纯,双歧杆菌占绝对优势(占60%-91%)[10]。而Bb-12、HN019和Bi-07均属于双歧杆菌属。有研究指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益生菌,主要是由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组成[11]。由此可见,双歧杆菌是母乳和健康宝宝肠道菌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完善宝宝肠道菌群。因此,为了更贴合宝宝肠道发育,大多数乳企都会选择添加Bb-12、HN019和Bi-07等双歧杆菌。
2、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Bb-12、HN019和Bi-07均有很强的贮藏稳定性,这就意味着添加有Bb-12、HN019和Bi-07的奶粉到宝爸宝妈手上的时候,活菌能更好地被保留下来。其中,Bb-12在食品中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一项试验证明含益生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在24个月保质期内和开罐食用1个月期间,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b-12活菌数稳定性良好[10]。
此外,Bb-12、HN019和Bi-07也具有很强的胃肠道耐受性,能够在胃中强酸性环境下存活,在肠道高胆汁环境中生长和定植,从而更好地在宝宝的肠道中发挥作用。比如,研究表明,Bb-12具有较高的胃酸和胆汁耐受性[12],同时还有良好的肠道粘附能力;HN019即使在pH 3.0和胆汁浓度为1g/L的条件下,3h后菌株存活率仍在80%以上[13];Bi-07具有耐酸耐胆盐活性,在pH 3.0以及胆盐环境下存活率达90%以上[12]。其中,Bb-12展现出出色的耐受胃酸和胆汁的能力、良好的肠道粘附能力等。
3、研究深入、具有长期的安全食用历史
菌株安全性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关于Bb-12、HN019和Bi-07这三种菌株的临床研究均比较丰富,而且,其安全性和耐受性也得到了多次验证[12]。其中,Bb-12是世界上科学研究最多的双歧杆菌之一,临床研究对象包括从早产儿、孕产妇到老人等各类人群,被认为是最安全的益生菌菌株之一,超过315种科学出版物对其进行了描述,并得到了超过190项临床研究的支持,是拥有大量公开科学研究及临床数据支持的益生菌菌株。而且,Bb-12具有长期的安全食用历史,自1985年它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被用作食品和膳食补充剂的成分,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14]。
4、在商业研究及工艺方面的成熟性
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在商业研究方面的成熟性也是它们更“受欢迎”的原因。随着越来越多乳企选择添加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有关该类菌种在婴配粉中的应用工艺或商业研究也在此过程中逐渐趋向成熟,进一步促进更多乳企选用该类菌种。
另外,HN001、M-16V和CECT5716这3种菌被添加进婴配粉中,也离不开这些原因:有一定的食用历史、被多个机构认定为“安全”、良好的稳定性或耐受性、分离自健康母乳或健康宝宝肠道等。
所以,当宝宝无法喝母乳或是母乳不足的时候,通过补充添加有益生菌的奶粉就很重要了,宝爸宝妈们在选择奶粉时可以通过配料表了解是否有添加益生菌哦~粉哥在这里也为大家盘点了210款添加有益生菌的新国标3段奶粉:
好啦,今天的文章就到此结束了!如果您还有任何关于益生菌的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如果您想知道奶粉的更多信息,可以上奶粉智库小程序查看哦。比奶粉,上奶粉智库!
参考文献:
[1]阿热爱·巴合提, 谭春明, 李平兰. 益生菌的分类及其多领域应用研究现状[J]. 生物加工 过程, 2022, 20(1): 88-94.
[2]彭晨芮, 李金星, 王一媚,等. 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B-12与健康[J]. 营养学报, 2023, 45(2): 120-6.
[3]于广敏. 益生菌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研究[J]. 继续医学教育, 2021, 35(12): 99-101.
[4]邓颖妍, 林小洁, 张晓洁,等 婴幼儿食品中的益生菌应用[J]. 现代食品, 2021, (21): 8-10.
[5]叶竹林, 许琼. 益生菌对婴幼儿的健康作用及市场应用[J]. 食品安全导刊, 2022, (05): 190-2.
[6]GAYATRI, ATHALYE-JAPE, SHRIPADA, et al. Bifidobacterium breve M-16V as a Probiotic for Preterm Infants: A Strain-Specific Systematic Review [J]. 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2017.
[7]RODRíGUEZ-SOJO M J, RUIZ-MALAGóN A J, RODRíGUEZ-CABEZAS M E, et al. 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 CECT5716: 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Insights [J]. Nutrients, 2021, 13(3): 1016.
[8]OZEN M, PILOQUET H, SCHAUBECK M. 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 CECT5716: Clinical Potential of a Probiotic Strain Isolated from Human Milk [J]. Nutrients, 2023, 15(9): 2207.
[9]徐瑾鼎, 王悦. 母乳中发酵乳杆菌CECT 5716对人体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J]. 浙江医学, 2017, 39(06): 493-5.
[10]宫春颖,王青云,孙健,等.益生菌在配方奶粉保质期和食用期间活菌数变化的研究[J].中国奶牛, 2019(2):4.DOI:CNKI:SUN:ZGNN.0.2019-02-010.
[11]郭本恒. 益生菌 [M]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9-37,74-84.
[12]郭晓斌,杜丽,沈馨,等. 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研究进展[J]. 中国乳品工业,2024,52(10):69-74. DOI:10.19827/j.issn1001-2230.2024.10.012.
[13]Prasad J , Gill H , Smart J ,et al.Selec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Lactobacillus and Bifidobacterium strains for use as probiotics[J].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 1998, 8(12):993-1002.DOI:10.1016/S0958-6946(99)00024-2.
[14]Taipale T, Pienihäkkinen K, Isolauri E, et al.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BB-12 in reducing the risk of infections in infancy [J]. Br J Nutr, 2011, 105:409-16.
—END—
文章编辑 | 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