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变化明显,预防宝宝生病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为了减少环境中病菌和宝宝接触的机会,很多妈妈们可以说是将细节做到了极致。然而,与妈妈们预想的不同,过于干净的环境,宝宝反而易生病~
过于干净的环境,反而不利于免疫系统的发育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许多不可见的微生物,一些细菌、病毒等都是对健康有着潜在危险。
但人体也不是一个无菌的个体,在肠道、口腔、皮肤表面都有充斥着大量细菌。其中,肠道是这些细菌的主要聚集地,包括有害菌、中性菌,以及我们常说的“益生菌”。
新生儿早期能从母体产道获得一批乳酸杆菌等益生菌,随后,经过体表接触、母乳喂养,婴儿又会获得另一批益生菌,这些方式促进了婴幼儿正常初始菌群的建立。“婴儿期的正常肠道菌群特别重要,因为它为后期的健康肠道菌群建立了基础。”德国慕尼黑大学冯·豪纳儿童医院儿科教授贝特霍尔德博士指出。
不难发现,为了对抗环境中存在的细菌,妈妈们一开始就给宝宝“继承”了一部分益生菌。
接下来,宝宝要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外界病菌的入侵,免疫系统构成了三道防线,皮肤、粘膜属于第一道防线;体内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为什么环境过于干净,反而宝宝易生病呢?
那就与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有关,这道防线在消灭病原体后会形成“免疫记忆”,下次遇到同类型的病原体能快速做出抵抗。而如果平时宝宝根本没有机会与这些细菌接触,那么就无法建立针对的抗体库。
简单来说,就是宝宝的免疫系统时刻在防御和对抗着病菌,经过日积月累的战斗(比如平常的小感冒),免疫系统更加了解敌人,也更加强大。而过于干净的环境,使得宝宝减少了与细菌接触的机会,当再次接触时,就容易被突破免疫防线,以生病的形式表现出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干净≠无菌,频繁消毒等误区要避免
俗话说,过犹不及,事情做过了头与做得不够是一样的。孩子需要清洁的环境,但不是绝对无菌的环境。如家居环境定期常规清扫、通风,保证环境整洁、空气清新,以免藏污纳垢;经常晾晒衣被;用自来水煮沸消毒奶瓶、奶嘴等用品;不吃不干净的食物;饭前便后洗手等。
因此,下面这些误区要避免:
1、频繁消毒
日常生活中,宝宝与家庭成员的接触、吮吸手指、探索外界、玩玩具等都是促进菌群建立的机会。部分家长担心宝宝接触细菌会生病,所以就极力地去创造一个“无菌环境”,用酒精、消毒液、湿纸巾等物品反复、频繁地消毒。
这样做不仅增加家长的负担,还影响了宝宝的菌群平衡和免疫系统的发育。因此,生活中尽量少使用消毒产品或者含消毒成分的产品,引导宝宝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才最重要,而不是无谓的去追求“无菌”。
(图片来源于网络)
2、过度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功效可以说是“一刀切”,不仅能抑制有害细菌,中性菌、益生菌都会跟着遭殃。并且,滥用抗生素可导致细菌出现耐药性,等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时,治疗的效果往往不佳,还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所以,如果要使用抗生素,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按疗程使用。
3、减少户外运动
尽管外界环境与家里的环境不同,宝宝接触外界脏东西的机会增加,但宝宝适应力也是通过锻炼而来,如果一直在熟悉的环境中,宝宝以后面对复杂的外界环境也会相对吃力。
正确的做法是保持一定的户外活动时间,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玩耍,但尽量不要去人群过于密集的地方。
要想少生病,这些事情得注意
适当“有菌”的环境,有助于宝宝的免疫系统成长。除此之外,日常生活方面,还是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均衡膳食、保证奶量,蛋白质是建立免疫系统的基础,而维生素A、E、C、锌、硒等营养素对于免疫提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营养素都能从母乳、配方奶、各种肉类、蛋类及蔬果中获取,所以均衡膳食很重要。
生活:规律作息、合理运动,有助于调节机体代谢状态,维持良好的免疫功能。在建立规律的睡眠基础后,尽量在21时前入睡。日常可进行合理的运动、游戏、或是户外活动,能锻炼心肺功能、调节代谢等。
疫苗:接种疫苗,是有效提高免疫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家长要按照接种程序,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宝宝接种疫苗,给宝宝更好的保护。
总结
人体本身就具有复杂的菌群,越是干净的环境,宝宝与外界菌群接触的机会就越少,反而不利于宝宝免疫系统的发育。所以,无论是清洁还是护理都要适度,要减少消毒产品的使用,并从饮食、生活等方面来提高免疫,宝宝才会少生病。
参考资料:[1]刘艳芳. 补充益生菌,促进肠道菌群平衡 为婴幼儿健康成长筑起坚固防线[N]. 中国食品报,2012-03-20(005).